新能源车充电运营:“硬件”与“软件”缺一不可
今年起,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政府主管部门已从硬件技术标准上规范充电设施的建设。
尽管“硬件”细节落地,但市场的“软件”标准仍然缺失——充电桩的运营仍存问题。虽然充电基础标准已经得到确定,但充电协议和支付端不兼容的问题仍广泛存在。
虽然目前有很多企业投资充电桩,但基本是“谁建谁用”,大部分充电桩运营方之间尚未互联。这将导致电动车无法充电,以及充电中可能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
要实现充电桩信息汇总和支付手段统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充电桩服务市场盈利模式转变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充电桩经营企业普遍仅靠收取充电服务费来盈利。但是,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服务费如何收”就是一个矛盾点。
服务费是运营方目前主要的利润来源,如果收费过低将导致投资回报周期过长,资本方的投资热情必将受到影响;如果收费高,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较低的优势就不复存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将会受阻。
与此同时,企业最为重视的投资回报周期也差强人意。目前,一座充电站的成本高达5000万元。“一辆纯电动出租车单次换电收取的费用大概在40元,每辆车每天大概换两次电,给电站带来的收入是80元,以一年360天满负荷运转计算,全市近100辆需换电出租车给电站带来的收入为280万元左右,回报周期至少在10年以上。”有业内人士如是表示:“即便是投资相对较小的充电桩建设,如果建设100个充电桩,每桩每天充电2.5次,每度电收服务费0.8元,要回本也需要5-7年时间。”
实际上,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充电桩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社会充电桩的利用率并不高,在部分地区,充电桩的利用率甚至不到1/3。
这种模式使企业入不敷出,在未来甚至会引发企业间的恶性价格战。因此,企业亟须将重心转移至服务。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充电桩巨头ChargePoint为拓展用户群体,其设计的产品可以兼容市面上所有的电动汽车。同时,该企业与第三方智能家居平台产生交汇,根据用户具体需求制定充电计划,帮助用户管理电动车的使用。最后,企业将充电桩卖给第三方,为商家提供网络运营和服务(并收取服务费),进而同商家实现利润共享。
由此可见,充电桩设备和建设运营的“软件”标准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良性发展的必备项目,而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如此,充电桩经营企业才能实现更加长效的盈利,新能源汽车才能得到进一步推广。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我爱电车网微信](http://www.itdcw.com/uploads/allimg/150421/1_1632356541.jp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