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特斯拉中国乱象:口碑营销也难形成口碑销售(2)

但马斯克并不认为特斯拉在中国存在充电困难的问题,他在刚刚结束的财报电话会中表示,是中国销售团队一直认为特斯拉充电困难从而误导了消费者。言

但马斯克并不认为特斯拉在中国存在充电困难的问题,他在刚刚结束的财报电话会中表示,是中国销售团队一直认为特斯拉充电困难从而误导了消费者。言谈之中透露着对中国销售团队的不满。而对于中国区的销量,他仍然三缄其口,不过从他一句“即便中国一辆特斯拉也卖不出去,也对整体的销量预期有信心”,也能读出特斯拉中国区的销量有多差。

换人!换人!

不管马斯克承不承认特斯拉的充电问题,现在特斯拉大中华区的掌门人换成了朱晓彤,此人正是特斯拉中国超级充电站的项目总监。他也是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三任掌门人了。

在朱晓彤前,已经有三位高管从特斯拉离职,他们分别是:郑顺景、吴碧瑄和金俊。郑顺景曾在宾利任职10年,在他的带领下,宾利在华的年销量从最初的41辆飙升至2013年的2253辆;吴碧瑄此前一直供职于苹果,后来在特斯拉一直在负责中国市场本地化的拓展;金俊则是从高德转投到特斯拉大中华区任职CMO,与吴碧瑄同样拥有特斯拉全球副总裁的Title。金俊此前曾主导了林志玲语音导航。

三位在不同的时期入驻特斯拉,也能看出马斯克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寻找中国市场的突破口,不过一位已经从特斯拉中国离职的员工对新浪科技表示,虽然马斯克在不同领域都找到了相应的负责人,但中国办公室的权利十分有限,一些主要的权限还集中在美国。

这一说法在一次特斯拉在成都举办的活动上也有所体现,当时有媒体问到,拥有相同Title的吴碧瑄和金俊谁向谁汇报,两人均沉默不语,而同样出席该活动的特斯拉全球销售副总裁纪龙(Jerome Guillen)随即表示,两人均向他汇报。

而一封马斯克的内部邮件也再次印证了,他正是特斯拉中国频繁换帅的主导者,“如果他们没有走上通向长期现金流的明确道路上,将解雇他们或者降职。”在这封邮件之后便曝出了金俊离职的消息,虽然官方一直没有给出明确回应,但据新浪科技了解到,在2月4日特斯拉中国高层召开媒体沟通会时,金俊已经辞职,而她离职的原因也被归咎为特斯拉的营销问题。

不过,上述前特斯拉员工称,特斯拉的问题不仅仅是换帅就能解决的,根源在于特斯拉“只靠用户口碑传播、不做任何付费投放”过于理想化的营销策略在中国明显很难落地,如果这一策略没有变化的话,特斯拉在未来仍然很难走出泥潭。

马斯克的中国人偶

一面是品牌策略,一面是积压的库存,特斯拉中国团队被夹在中间,想要解决中国区的问题,还没有指挥权,稍稍越过雷池半步便一把被美国那边给拉回来。

以特斯拉去年在“双十一”与天猫合作为例,原本特斯拉中国想通过大的电商平台来尝试售卖非定制版ModelS,一方面可以作为尝试,效果好的话可以进一步在天猫渠道开官方旗舰店;另一方面,也是为缓解毁单过多而带来的库存压力。

当然,这件事特斯拉中国并不敢擅自作主,吴碧瑄把整个计划原原本本的汇报给了纪龙。由于纪龙也扛着特斯拉中国区的销售压力,所以对这个项目也表示了支持。

但马斯克得知后,马上就叫停了这个项目,他坚持认为,借势营销与特斯拉制定的“只靠用户口碑传播、不做任何付费投放”相违背,本来特斯拉是不允许渠道等中间环节出现的,现在也绝不能利用其他任何渠道。

此事后,马斯克已经将特斯拉中国团队以合作的方式来提高销量的方式给堵死。所以对于特斯拉中国团队来说,自主能够做的便是守着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技术,孤独的呐喊,来换取更多的关注。

坚持“口碑”策略难有转变

在真正的”高端豪华“汽车领域,宝马、奔驰、奥迪等老牌厂商多年来在中国市场推广上大手笔投放,积累了深厚的市场传播资源和大批忠实的客户群。一位奔驰员工向新浪科技表示,过度依赖口碑的特斯拉在中国初来乍到,电动车又是新事物,很难覆盖到高端豪华车型的目标用户,更不用说其口碑在中国车主心中毁誉参半,并不够好。

再加上其他车主对导航体验差、互联网娱乐服务欠缺、新老车主不同等待遇等抱怨,要纯靠“口碑”营销获得市场,难度恐怕和马斯克要把地球人送上火星有一拼。

特斯拉早期车主、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曾直言Model S“内饰很渣”,建议要买豪华车型的消费者不要考虑Model S,因为这款车无论是从内饰还是工艺细节上看,绝非“豪华”。

无独有偶,就在近日另一特斯拉车主、网络红人“一毛不拔大师”也在其微博吐槽Model S冬季续航不足以及售后服务不佳等问题。

从上述使用者的反应可以看出,特斯拉的口碑策略存在极高的风险,即一旦车辆、服务出现任何不理想的使用体验,都会影响到特斯拉的销售及品牌形象,而许多像充电位被占、能源供给问题上,特斯拉又有诸多的不可控因素。

一位奥迪员工培训负责人对新浪科技表示,在中国整个的用车环境,包括汽车文化的培养上,离发达国家还有距离。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受众群体还是很小,特斯拉仅用新能源噱头想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弯道超车近乎不可能。

他指出,特斯拉如果想在中国走出泥潭,需要三方面的条件:1.硬件设施跟上 2.政策上有实际支持 3.形成受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