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信能源深耕技术和研发领域 力争总产能快速达到8GWH

据​侯小贺介绍,力信镇江基地,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项目占地425亩,年产40亿瓦时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新能源储能电池,形成2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和至少1GWh储能系统的生产配套能力。

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团一行参观力信能源

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团一行参观力信能源  摄影/峦水

我爱电车网3月6日讯(张倩 峦水 江苏镇江报道)3月6日,“新时代新动能新蓝海——’2018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行”狗年首站在江苏拉开序幕。

锂电“达沃斯”论坛/电池百人会秘书长、中国电池网创始人/董事长于清教

锂电“达沃斯”论坛/电池百人会秘书长、中国电池网创始人/董事长于清教

锂电“达沃斯”论坛/电池百人会秘书长、中国电池网创始人/董事长于清教介绍,本次调研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微号:CBHA100)、锂电“达沃斯”组委会、中国电池网(微号:mybattery)、我爱电车网(微号:xevcar)、能源财经网联合主办,本次调研活动获得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活动旨在针对2018年江苏省锂电池及材料、新能源车、储能、锂电相关设备等产业链企业做系统调研,深入了解企业产业布局与未来发展方向,就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整合、资本对接等建议;推动调研企业(上市公司)品牌形象的推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合作推介;通过调研报告与数据分析等。还原行业真相,反馈行业声音,报道典型案例,传播正能量。

力信能源总裁、电池百人会副理事长侯小贺

力信能源总裁、电池百人会副理事长侯小贺

6日下午,调研团一行来到电池百人会副理事长单位——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力信能源”),参观力信能源产业园等,并与力信能源总裁、电池百人会副理事长侯小贺、力信能源副总经理衣思平、力信能源研究院院长程君等进行了交流、座谈。

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团一行与力信能源相关领导交流、座谈

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团一行与力信能源相关领导交流、座谈

力信能源成立于2016年6月,是中信产业基金旗下控股企业,主要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据侯小贺介绍,力信镇江基地,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项目占地425亩,年产40亿瓦时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新能源储能电池,形成2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和至少1GWh储能系统的生产配套能力。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等领域。2017年公司销售业绩近10亿元,锂离子动力电池总产能4GWH。主要合作整车电池配套的企业有一汽、中通、陕汽、金龙、亚星、申龙、森源、北汽福田。同时,在中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全球范围内实现储能领域销售。

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团一行与力信能源相关领导交流、座谈

侯小贺表示,2016年6月到9月,力信一期工厂凭借超强的“力信速度”,利用100天的时间,改建成为10万级洁净度、1%湿度等级的干燥间。并完成一条锂离子动力电池全自动产线安装调试投产,实现3亿瓦时产能的批量生产。力信二期项目占地380亩,建筑面积30万平米,2017年3月份安装设备,共7条生产线2017年10月份开始生产,产能40亿WH。另外,公司其他基地也在加快建设中,力争快速达到8GWH的总产能。

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调研团一行与力信能源相关领导交流、座谈

伴随锂电行业竞争升级,掌握核心电芯制造技术,自动化设备成为电池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作为国内智能制造企业的代表,力信能源通过深耕技术和研发领域,侯小贺称,公司将年利润的8%-10%投入基础研发,按照工业4.0标准,集成国内自动化,信息化,灵活程度最高的智能化工厂。向着世界一流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者的目标迈进。

在电芯生产方面,目前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五大区域主要城市,适时参与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电池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获取电池全寿命周期的价值。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欧洲、美洲、亚洲市场,建设全球的研发和模组/系统生产单元。

在电池系统方面,公司主要以与整车相关企业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按照年产10万辆车用电池系统的单元产能,500公里覆盖半径,布局电池系统的组装基地。

在生产工艺方面,镇江工厂运行全自动生产线,一期生产效率10PPM,二期生产效率90PPM。采用全密闭自动制浆生产工艺,高速双层涂布,自动纠偏、测短路、装盘卷绕设备,全检装配线,立体化成分容系统。电芯生产过程中避免人为接触,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研发能力方面,构建电芯、结构、仿真和BMS全方位的研发体系,从系统的需求出发,开发电芯技术和组合技术,力求建立适应车用和储能用的产品。

另外,为加强力信能源研发力量,公司引入了高端国际化人才加入研究院,以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共建“力信—同济研究院”,借力同济在新能源汽车、材料方面人才优势以及对整车厂、政策制定部门的影响力,从而进行“材料+电池”系统研究、“电机+电控”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