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公里征途 展示长安智能化实力 无人驾驶首测完成

在无人驾驶方面,长安汽车很早就开始布局,即“654”智能化战略: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掌握五大核心技术,分四个阶段逐步实现汽车从单一智能到全自动驾驶。

长安无人驾驶首测完成

长安无人驾驶首测完成

4月17日,随着两辆长安汽车无人驾驶汽车驶入位于房山的长安汽车北京公司大门,历时近6天,距离长达2000公里的长安超级无人驾驶测试项目圆满完成。 

这辆银光闪闪的长安无人驾驶车,从重庆出发,一路北上,开进了古都西安,经过了郑州、石家庄等地,最终抵达了首都北京。 

“在将近2000公里的路途中,我们经过各种各样的道路情况,在满足我国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小时,此前能达到这一数据的有奥迪、奔驰、谷歌等,可以说,在这方面长安已经跟世界一流企业并肩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黎予生博士介绍说。 

“通过此次全方位、长距离的真实测试情况,我们发现长安汽车的无人驾驶汽车已全面达到了无人驾驶三级水平,真正实现了在结构化道路上的自动驾驶。”长安汽车副总裁李伟表示。 

2000公里征途 展示长安智能化实力 

从重庆到北京,在长安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在2000公里的征途中,通过装载前视摄像头、前视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及诸多智能尖端科技的设备,出色地完成了应对复杂的实际驾驶环境的演示,展现了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未来汽车主流的前沿技术。 

一路跟随车队前行的黎予生感慨地表示,路途中,长安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了重庆山区,钻过了秦岭隧道,完成了长隧道、长桥梁、弯道各种组合,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路况,到了平原地带又遇到不同形式的大货车,“我们车辆完全应对了这些挑战,从技术层面讲,全速ACC自适应巡航、车道对中、紧急制动、自动换道、交通拥堵和限速标志识别测试,这些都通过了我们原先设定的标准,安全、人机交互这些方面也达到我们初期标准。” 

在黎予生看来,与谷歌、奥迪、沃尔沃等企业相比,长安无人驾驶汽车有三特点:首先是安全,所有的指标都以安全为基础,通过立体化无盲区感知,不仅可以实现视距内感知,也可以实现视距外感知,全天候全地域充分验证,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满足了国际标准ISO26262,确保不对用户产生以外的伤害;其次是,渐进式开发,长安自动驾驶技术从1级到4级,从驾驶辅助到半自动,到高速自动驾驶,到全自动驾驶,有一个完整的规划。第三是,相对于一些互联网公司自动驾驶车辆造价高达百万元相比,长安的自动驾驶更趋于产业化方向,采用的传感器、电子元件等都是量产或者是接近量产的产品,成本低但非常可靠。 

提早布局 才有今日之成果 

作为中国首家实现长距离无人驾驶的汽车企业,长安汽车在智能汽车方面可谓早有预谋并持续创新。 

“智能汽车作为未来汽车,是解决汽车行业面临的交通、能源、环境这一系列的瓶颈问题最主要的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无人驾驶技术将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长安在五年前就开始布局智能驾驶:我们在研究总院成立了智能化研究所,在美国设立了智能化的部门,而且专门在硅谷成立了一个办事处,了解全球智能汽车方面的信息,未来我们还将在印度成立软件开发所。”李伟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无人驾驶方面,长安汽车很早就开始布局,即“654”智能化战略: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掌握五大核心技术,分四个阶段逐步实现汽车从单一智能到全自动驾驶。 

目前,智能化一级技术如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前防撞预警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等,都已在长安汽车2016款睿骋、CS75、逸动等车上已实现量产。李伟透露,长安汽车将在2017年左右实现二级智能系统的全面产业化,现在已经在做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测试了。 

这也与长安“654”智能化战略中“4”阶段的规划基本吻合———根据长安汽车此前规划,在2015~2025年的十年中,将通过四个阶段发展最终实现全自动驾驶。在2015年底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单一功能自动化,主要应用技术包括全速自适应巡航、半自动泊车、智能终端3.0等;2018年完成第二阶段目标:组合功能自动化,主要包括集成式自适应巡航、全自动泊车、智能终端4.0等;第三阶段:有限自动驾驶,功能包括高速公路全自动驾驶、一键泊车等;第四阶段,全自动驾驶,按照长安的远景和规划,到2025年将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据介绍,在无人驾驶技术上,长安汽车除了通过独立技术研发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还与相关领域的领头羊跨界合作来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携手共赢。通过与一流零部件企业、跨界互联企业、高校院所和MTC组织等四个领域深度合作,提升了智能化技术水平和加快产业化进程。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本次重庆到北京的实际道路测试,长安汽车无人驾驶车辆全方位地展现了长安汽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成果,不仅真正成为中国首个实现长距离无人驾驶的汽车企业,更为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汽车智能化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