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买单?通用汽车放弃燃料电池汽车计划

据外媒报道,通用汽车决定放弃最初制定的燃料电池汽车计划。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即将推出首批电动车产品悍马电动汽车(GMC Hummer EV)和凯迪拉克Lyriq(Cadillac Lyriq),二者将采用动力电池供电。

通用汽车

图/通用汽车

3年前,通用汽车发布其电动车蓝图将坚持两条路线齐头并进,一个是电池动力(BEV),另一个则是燃料电池(fuel cell)。 

近日,据外媒报道,通用汽车决定放弃最初制定的燃料电池汽车计划。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即将推出首批电动车产品悍马电动汽车(GMC Hummer EV)和凯迪拉克Lyriq(Cadillac Lyriq),二者将采用动力电池供电。燃料电池则只在商用和军事领域使用。   

通用汽车决定放弃最初制定的燃料电池汽车计划 

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用车载燃料电池装置产生的电力作为动力的汽车。车载燃料电池装置所使用的燃料为高纯度氢气或含氢燃料经重整所得到的高含氢重整气。 

2013 年,通用汽车就开始布局能源转型,除了自主研发的电池动力车外,并与本田签下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氢燃料电池技术,并且在 2016 年决定于密歇根共组新世代燃料电池组装厂。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燃料电池汽车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尤其是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燃料电池驱动的汽车需要氢燃料作为补给,现阶段缺乏强大的燃料补充网络。虽然纯电动汽车的充电站网络也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但比氢燃料站要多得多。通用汽车认为将电池作为动力的零排放纯电动汽车推向市场的速度比燃料电池驱动的汽车要快得多。 

“我们与长期合作伙伴本田,一直致力于燃料电池技术商用,让双方都能获利,这个计划并没有停止。事实上我们在密歇根的工厂,正在安装生产燃料电池的设备。”通用表示,燃料电池的生产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而延误,他们与本田的合作关系也完全没有问题。 

虽然消费者不会在通用汽车品牌经销商那里看到燃料电池汽车,但通用在尽最快速度推出电动汽车。早在2017年,通用集团就表示,到2023年将推出20款新电动汽车。至于通用汽车的燃料电池技术,会应用到商业和军事领域,目前已经有一款燃料电池的军用车处于试验阶段。   

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热度不减 

氢能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很早就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包括奔驰、福特、丰田在内的车企纷纷推出燃料电池概念车型。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发展逐渐成熟。 

今年6月5日,丰田签署协议,联合一汽、东风、广汽、北汽四家汽车企业以及亿华通公司计划在年内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这个合作将氢燃料电池车的热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事实上,1992 年以来,丰田在燃料电池电堆、高压储氢、燃料系统软件、氢气生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技术及专利,尤其是在电池电堆和高压储氢技术方面。2014年,丰田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该车型加满燃料仅需3分钟,续驶里程超过400公里。该车将是全球首款采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乘用车,之前主要在日本及美国销售。丰田全新 Mirai 将在 今年10 月份在日本正式发布,并于2021年投放市场,其续驶里程将达到 650 公里左右。 

2019年4月,长城汽车投资4.5亿元在上海成立的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和系统集成商,是其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供应链的又一重要载体。 

今年7月6日,现代汽车的全球首款量产燃料电池重型卡车——XCIENT Fuel Cell,首批10台车辆已启程运往瑞士。按计划,现代汽车将于今年9月起,向瑞士客户陆续交付50台XCIENT Fuel Cell燃料电池重卡。 

国内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困境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2019年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分别为10辆、629辆、1275辆、1527辆、2737辆,截至2019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了6175辆。2019年的销量是2015年的273.7倍,是2018年的1.79倍。 

进入2020年后,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增速双“腰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变化及不确定性。氢燃料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中的一股新势力,当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补贴政策对于其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直到目前为止,关于燃料电池汽车在示范城市推广的具体文件一直没有出台。 

此外,以氢能为主的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仍面临多重困境。首先,制氢、储运、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加氢站的建设存在投入大、审批流程不健全、缺乏标准体系等特点,以及氢气成本超过燃油成本。 

其次,关键技术和产业化能力仍有差距。国内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开发多停留于样品或者小批量阶段,关键零部件缺乏批量、稳定的产品供应,产业链总体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零部件供应体系,国内供应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工程化和工艺流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因而零部件体系的全面国产化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最后,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滞后。目前,我国除了氢能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涉氢检测标准不统一成为检测环节发展的重要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