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难、解、畅三部曲 为电动汽车发展铺路导航!
到目前为止,充电设施建设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充电桩建设还那么举步维艰吗?国家电网如何推动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呢?
难:充换电标准不统一民营企业生产找不到方向
进入2016年,邓宏雁所在的科大智能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的充电桩业务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作为一家以生产电动汽车充电桩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邓宏雁深知标准的重要性。
“新国标的出台,为我们生产相关设备明确了方向。”邓宏雁告诉记者,“在新国标出台前,只有充电桩供货商遵守统一标准,大的车企一般都有自己的产品标准,这造成了充换电市场产品不一、规格各异的状况,不仅不利于我们企业的发展,也给电动汽车车主带来了诸多不便。新国标制定后,桩企、车企共同遵守一个标准,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电动汽车及配套设施产业的发展。”
邓宏雁所说的新国标,是去年12月28日,国家标准委发布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等5项国家标准。
然而,在新国标未出台之前,充电设施标准五花八门,民营企业深感困惑。“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如同生产没有图纸,找不到方向,给生产带来了极大不便。”有民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6年前,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部副主任倪峰还是南瑞集团配电与用电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回忆起当时各界对统一技术标准的迫切需求,他至今印象深刻。“从2010年起,很多民营的充电桩供货商便开始想方设法地研究我们制定的技术标准。在当时的情况下,充电桩市场技术标准混乱,充电桩企业大多是在摸索中前进,他们渴望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也会为他们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
充电桩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发展,而充电设施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充电标准不规范,导致充电桩使用率低、充电设施网络建设混乱,不仅不同品牌的电动车在充电桩上的充电结果不一,同一品牌的不同车型也无法在同一个公共快速充电桩上成功充电。这不利于电动汽车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各项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充电桩行业飞快发展。与此同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使不少企业纷纷涉足,设备供应商、汽车零部件、电动汽车后市场企业、能源公司、互联网公司等都争相参与到了充电桩领域。据统计,2015年,全国做充电桩的创业公司就已经达到了200家。
“外界看似百花齐放的电动汽车领域,其实都在自己和自己玩,并没有一个可以实施的统一标准。”去年9月,面对电动汽车配套设施领域的“井喷”现象,一业内人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有媒体报道,武汉曾对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适配性进行测试,结果没有一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能与所有型号充电桩百分之百适配。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分析,影响新能源乘用车与充电桩适配的原因有四个:“有的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安装的充电接口不符合新国标,有的充电桩的设计只适用单一品牌车,部分品牌车充电接口为380伏的交流电压,与大部分220伏的充电桩电压不匹配,各充电桩企业执行的通信协议标准不统一。”
解:千呼万唤始出来建立中国充换电标准体系
用“万众期待”形容行业内对统一技术标准的期待,一点都不为过。
“新国标的出台,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这样的充换电运营商少走弯路,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个电动汽车产业的互联互通,从而使消费者享受到更为便捷的充换电服务。”万邦新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明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永东表示:“新国标出台的意义在于统一了充电接口,这是充电桩系列问题的关键,为下一步充电桩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国标的制定并非一日之功,从最初的企业标准,到之后的行业标准,再到现在的国家标准,新国标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倪峰说,“中国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制定方面起步较晚,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追赶状态。”
从2006年起,国家电网公司便开始组织科研力量研究中国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标准。2009年,南瑞集团加入到了标准的制定过程,几年之后,这一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标准发展为了行业标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国家的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标准,而中国最早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的研究也要追溯到2001年。当时中国直接翻译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充电技术标准,因此标准在实用性与兼容性方面都大打折扣。
如今,新国标为各类充电桩供货商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引。在换电技术方面,7月12日,在国家电网公司的主导下,南瑞集团牵头编制的IEC国际标准《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第1部分通用与导则》(IECTS62840-1)正式发布,这更在国际上填补了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的空白,提升了我国在电动汽车充换电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