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鲶鱼”不容易:市场并不需要更多的品牌
7月10日,《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正式开始实施。一大批企业早已跃跃欲试,为进入纯电动汽车领域做各种准备,想要搭乘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东风。
从《管理规定》中的各项要求来看,对新建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而且取消了“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这一相关要求,看上去国家对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的准入门槛有所放宽。
不过,在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样车试制能力、销售及售后服务水平等方面,《管理规定》中提出的要求可是丝毫没有放松,要想成为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那条“鲶鱼”并非易事。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就《管理规定》召开咨询研讨会,会上透露出的信息也是:纯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资质是块“肥肉”,可也不是人人能咬得动,企业在申请时还需谨慎再谨慎。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调研员吴卫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的及目标是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拿到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对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首先,企业必须拥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具备从产品系统结构设计到整车试制全过程的技术能力。虽然《管理规定》中没有了对“3年以上研发基础”的要求,但是企业若要研发试制出一款产品,周期至少也要3年。
其次,政府加强了监管,企业很难浑水摸鱼。《管理规定》中指出,“由纯电动乘用车行业专家库中的专家组成投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投资项目申请企业提供的附件一和附件二的真实性和符合性进行审查,并在30个工作日内出具评审意见”。也就是说,如果申请企业想在企业概况、基础能力、试制样车说明等材料上作假,也是拿不到生产资质的。
再其次,申请企业还必须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管理规定》对电动汽车生产资质设立的退出机制,提出“新建企业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前30日可提出延期申请,审查通过可以延长有效期,每次延期不超过3年”。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根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想要用一款产品一劳永逸,那就只能被淘汰了。
除了对企业技术水平的高要求,虽然《管理规定》中没有对生产规模和投资总额的限制,但要拿到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需要的资金要求也不低。要搞研发,大量资金投入是必须的。一入侯门深似海,面对产品的“3年有效期”,企业要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坚持下去的资金投入必须是持续的。“没有100亿元根本玩不下去”,吴卫坦言。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虽然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快,但整体保有量仍然很低,不足以让企业盈利,就算是外国大品牌目前也一直处于“烧钱”阶段。因此,企业投资还要承担风险,要进入这个产业就更需谨慎了。
此外,如果申请企业没能坚持下去,退出了纯电动汽车生产行业,也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保障消费者的权利。《管理规定》中指出,纯电动乘用车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新建企业要有履行保障消费者权益等社会责任的承诺和措施,并提供担保企业和经公证的担保期不低于5年(以项目建成投产为起始点)的担保合同。对于那些退出的企业,相关的售后服务、产品质保等方面的工作,也就转移给了提供担保的企业。对于申请企业来说,要找到能提供担保的企业并不容易。
正如吴卫所言,汽车市场并不需要更多的汽车企业,《管理规定》的实施意在通过加强竞争,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到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中来。如果想成为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鲶鱼”,企业不仅要有技术、资金的双重保障,还要有在这个目前不赚钱的行业中坚持下去的决心。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