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江湖告急:商业模式有缺陷 风口期已过(2)

风口期已过 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共享汽车行业将面临一场“洗牌”。 国内共享汽车行业兴起和快速发展是在2015年和2016年,2017年便进入了爆发期,共

风口期已过

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共享汽车行业将面临一场“洗牌”。

国内共享汽车行业兴起和快速发展是在2015年和2016年,2017年便进入了爆发期,共享汽车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数量超300家。余目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当时共享汽车属于投资风口,那时候只要打着共享的旗号,都容易融资,特别是途歌这种市场潜力大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迎来超千亿元的融资,其中共享汽车共获得融资超700亿元,且当中大部分投向了创业公司。譬如自成立以来,途歌融资路径较通畅。2016年,途歌获得A轮投资2500万元;2017年,途歌共进行两轮融资,融资额超1.9亿元;2018年初,途歌再度获得近1.8亿元的投资;2018年10月,途歌又对外宣布完成千万级美元融资,但并未透露具体融资额。

共享汽车发展的关键在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已经成为行业内共识,这同时也是行业的痛点。余目表示,“目前,共享汽车车辆采购成本(如折旧)以及(停车,油电,保险等)运营成本巨大,但同时又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难以布局足够车辆实现便利取车,导致用户体验不足,单车使用频次较低。”

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共享汽车“烧钱”的运营模式严重依赖融资,余目指出,一旦失去持续的资金来源,便会爆发资金链断裂危机,特别是创业公司,相比传统车企来说,没有车辆和资金上的优势,又没有自身造血能力,因此更难以生存,行业洗牌将从创业公司开始。

一位接近途歌的业内人士称,途歌在准备C轮融资,但没找到合适的投资人。

另有一家投资公司的内部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2018年下半年开始,共享汽车投资持续降温,准确来说,其投资风口期已经过了。

在余目看来,一开始,资本追捧共享汽车行业,共享汽车便成为了“风口上的猪”,但“王利峰们”似乎高估了资本市场对他们的信心,高估了消费者需求,而低估了运营的成本,所以风口过去后,摔死的也是“猪”。

在蒋超看来,共享汽车谁都能做,但并不代表谁都能做下去。一部分共享汽车企业依然是传统的门店租赁模式,不具备互联网思维,无法精确测绘城市热点,仅依靠人工观测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盈利。面临竞争,持续的“烧钱”无法维持现有的商业模式。小型共享汽车企业更加适合加盟某些大平台,成为区域性的地方维运团队,“未来将是巨头的市场”。(张珩 肖逸思 张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