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车联网发展标准化 跨界生产智能化(2)

“汽车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就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全球汽车产业的革命性发展趋势包括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而互联网恰恰能够大有所为。”中国

“汽车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就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全球汽车产业的革命性发展趋势包括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而互联网恰恰能够大有所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在日前召开的“互联网生态创新论坛”上就表示,“互联网企业更擅长资源整合以及对新产品生态结构的全面规划和参与。当前互联网企业和汽车企业谁会整合谁,谁会颠覆谁的争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一方面汽车行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汽车行业也从来不乏新的进入者。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只有实现高度融合,共同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生态,才能实现共赢,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深度融合

生产过程智能化 

除了协同研发、开放共赢,《行动计划》还在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的相关内容中特别指明,要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面向航空、汽车、电子、石化等重点行业,组织开展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示范”,“支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建立协作机制,开展设计工具、生产装备、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智能芯片及工业控制设备等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 

众所周知,从2006年起美国就将CPS列为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和关键信息技术,并于2014年建立了CPS公共工作小组;德国在《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中提出了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平台”,并开展了CPS试验工作,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已投产的CPS实验室。相较之下,我国的起步稍显滞后。 

从规模上来说,CPS涵盖了小到智能家庭网络、大到工业控制系统乃至智能交通系统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应用,而且这种涵盖并不仅仅是将物与物简单地连在一起,而是要催生出众多具有计算、通信、控制、协同和自治性能的设备。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曾经表示,CPS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推动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极大地提高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工业自动化、重大基础设施等主要工业领域的竞争力。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CPS不仅仅是局限于产品层面,而是将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汽车制造的过程结合。 

“CPS是从嵌入式操作系统到半自动化、自动化操作系统一路演进而来的自治系统,其在汽车行业的最大应用,应该是对汽车生产环节实现全程监控,将过去人工数据采集升级到如今工业大数据的信息物理系统采集,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正向分析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故障率的降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软件工程与评估中心副主任郭楠向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以前汽车制造是以订单为中心,现在则转向制造业服务化,其实在汽车这个离散制造业当中,许多大型自主或合资车企的制造自动化水平已经比较发达,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系统的贯通,也就是其工业流程中采集的数据,还不能完全高效、实时、有效地传输到生产、研发、设计等环节。” 

“将先进的计算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结合起来,以适应或者利用大数据环境是今天的制造业所需要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主任李杰2015年受邀在中国工程院做“智能机器和工业4.0制造系统的智能分析”的学术报告时所言,CPS的最大作用在于利用工业大数据为传统制造业的产品增加服务价值。 

对于这种“软硬结合”的意义,机械工业中心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李颋解释为,能够加速产品迭代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步伐,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产品+服务”的一体化、柔性化、定制化解决方案,而在实际操作中,《行动计划》则是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在谈及“互联网+”对汽车行业带来的变革时也认为,“‘互联网+’对汽车产业带来的价值创造,一是体现在对价值链的重构,产生了很多新的价值增值领域;二是对行业竞争格局的重构,不再是传统汽车企业和新兴汽车企业怎么分蛋糕,而是大家如何在一个良好的、开放的、融合的产业生态环境下做大蛋糕,共享发展成果。” 

回到《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其中提及“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规模应用综合优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和‘互联网+’小微企业为重点,以高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撑”,要“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拓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不难看出,如今汽车行业中大多数“互联网+”还是集中于汽车流通、使用和服务环节的诸如汽车电商、二手车电商、打车专车、后市场O2O维修保养等“浅层次”结合,而《行动计划》的目标是从车联网、CPS等领域推进汽车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环节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层次融合,鼓励跨行业多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实现“互联网+”所要求的汽车产品智能化、制造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