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实验室频发声 实际应用不多见

来自于实验室的声音告诉我们,高度的汽车智能正在走来。但实际上,抛开高大上的自动驾驶不谈,即便是车联网、ADAS的应用其实目前也仍不多见。

汽车智能化:实验室频发声 实际应用不多见

什么是汽车智能?有人说是车联网,有人说是应用高级驾驶辅助技术(ADAS),还有人说是自动驾驶……,莫衷一是。事实上,这恰好反映了汽车智能发展的现状,那就是当前的汽车智能应用尚处于探索与尝试的阶段。

也许有人会说,且不论车联网、ADAS,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早已上路,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也已经在北京的道路上完成了试验。

诚然,来自于实验室的声音告诉我们,高度的汽车智能正在走来。但实际上,抛开高大上的自动驾驶不谈,即便是车联网、ADAS的应用其实目前也仍不多见。

这是因为,消费者还没有对汽车智能产生主动性需求。

回想智能手机替代传统功能机的过程,不难发现,因为智能手机在满足基本的通讯功能外,提供了太多有吸引力的应用,驱动消费者产生了主动性需求。

但在汽车智能方面,纵观2015年已经上市的车联网产品,主要表现为增强了与手机的连接、导航更新方便、在线安全便捷用车服务等。虽然这些产品的确增强了消费者的互联体验,但客观来讲,它们并没有对消费者的用车带来实际的改变。对于消费者而言,导航可以有许多替代的解决方式,而救援服务方面,消费者还会更倾向于保险公司……

另外,在ADAS应用方面,虽然自动泊车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和方便新手,但当前主流的自动泊车在体验上也并不完美,例如泊车次数较多、对泊车位有限制、人为操作较多等。而至于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等,也同样存在体验不足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车联网还是ADAS,当前的汽车智能产品,并没有给消费者用车体验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总体上应该称之为过渡性产品。

另一个原因是,汽车智能产品未形成规模化应用,成本较高。以某日系车型为例,其车联网产品的体验尚可,但一套配置大约需增加6000-8000元的售价,难怪消费者不感冒。

车联网产品价格为什么这么高?车企及供应体系认为,他们需要维持一定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必然会分摊到极少的应用量上,从而导致了较高的售价。同样,ADAS的应用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自动紧急刹车功能的实现需要相关的传感器,而这些传感器也因为应用量少而导致价格高昂。

目前来看,汽车智能产品同样期待类似于新能源行业的鼓励政策。国内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在2015年迎来爆发,很大程度上都得归功于国家层面的鼓励政策,激发了消费者与车企共同的热情。

需要承认的是,在过去的2015年,车联网、ADAS产品的应用有增加的苗头,诸如大众、通用、福特、现代等也开始主动推广相关产品。但值得一提的是,能给汽车行业带来颠覆性革命的汽车智能产品,一定是全行业共同推进的结果,一两个汽车品牌的遥遥领先只能起到“先遣队”的作用。也就是说,汽车智能普及的前提是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