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2022年发展趋势洞察:汽车出行如何向未来?(2)

2021年1-12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54.5GWh,同比累计增长142.8%。 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74.3GWh,占总装车量48.1%,同比累计增长91.3%;磷酸铁锂电池

2021年1-12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154.5GWh,同比累计增长142.8%。

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74.3GWh,占总装车量48.1%,同比累计增长91.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79.8GWh,占总装车量51.7%,同比累计增长227.4%。

壬寅·加速丨出行碳中和:2022六大趋势

亿欧汽车认为:当动力电池回收流程逐渐标准化,用机器解放双手,以AI代替人脑,并将动力开发与电气化、车联网等技术兼容,能耗也将大幅降低。

05   碳减排实施路径更加科学稳健,数据透明可追溯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收官。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履约完成率99.5%(按履约量计)。

壬寅·加速丨出行碳中和:2022六大趋势

如今,重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完善碳排放计算和追踪体系,是2022年全国碳市场众望所归。

车企已掌握繁多的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支持。

得益于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减排更“友好”,使加快实现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可追溯,不再遥不可及。

例如,宝马此前采用太阳能发电生产的铝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奥迪坚持环保物流和铝闭环制造,建造了两大碳中和基地促进减排。

碳交易配额不患寡,而患不均。

为了使减排目标通过交易配额,公平有效地落实到每处,碳披露公开化,也变得尤为必要。

展望2022年,车企展开产品“全生命周期”(LCA)的管理行动、科学衡量用户出行,必将更加便利。

而普通车主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增加对车辆使用背后的碳排放知识的了解和认知,被“养成”绿色、低碳车主。

06   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改革后市场绿色投资需求及结构

那么具体到低碳应用场景,后市场如何做这些新兴车主的生意?

“在车主找油站、停车、付款、开发票等每个环节,都有优化空间,都可以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王阳举例说道。

2022年,汽车行业供给侧、需求侧将双向发力,包括供应链上下游、制造端、运营端在内的全产业链都将受益于碳中和对投资的拉动。

国内许多机构均对碳中和下的新增直接投资做了测算。

其中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中测算“碳中和”相关的投资规模约70万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预测投资规模在127.2-174.4万亿之间;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人员预测“碳中和”新增投资将超过139万亿元。

从充电桩运营商到独立第三方充电共享平台,选择与普洛斯隐山资本合作,成立碳中和产业基金的云快充,也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之一。

云快充首席运营官Frank N. Chen表示:“资本红利和产业升级互为表里,我们会把融到的钱用于包括储能在内的新一代能源管理系统研发,坚定高增长轻资产的高科技公司的定位。”

Frank认为,“双碳”基金是一种重资金投入,云快充的科技基因+基金的重资金模式能将两者的优势比较好地结合。

可以肯定的是,碳减排的短期压力,将会促生基于行政手段压减产能的供给侧改革预期。

2022年A股瞄准高质量企业,投资眼光和比例更加激进。

汽车产业链的减碳工作,必定能够充分放大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

07   结语

时代从不负人,只是磨砺世人。

我们往往踩在历史的分割线上,尚且茫然无知。

将胡焕庸线东、西作为对照组的能效思维早已过时,当下的科技出行产业在碳中和领域激荡着多样的回声,区块链、轻量化、充换电、大数据、传感器、ECU、高精地图、AI路径规划……

有人气势如虹,就有人倒在黎明前的最后一晚。

作为未来能源的发展主线与核“芯”赛道,2022年“脱碳”仍是一场攻坚战。

研判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必定跳不出对智慧能源发展机遇、碳经济模式、储能产业发展、智慧能源体系建设、绿色金融发展、商业模式创新及创新技术发展……等层面的充分把握。

身处变革的每一个节点,都应与其深刻交融。

政策护航、市场成长,天时地利已有之。如何调用主观能动性,发挥“人和”优势?便是关乎适应与增长的选择,2022车企们可别再“碳”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