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靠补贴盈利空间压缩 新能源汽车面临补贴退坡考验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补贴退坡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逐步减少,车企靠补贴盈利的空间会被压缩,新能源汽车也可能涨价。
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处理有了最新进展。日前,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骗补”的第二轮行政处罚决定。处罚涉及青年汽车、上汽唐山客车、重庆力帆和郑州日产等7家汽车制造商。工信部暂停7家公司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的资质,责令7家公司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整改,整改完成后,工信部将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
早在去年12月20日,工信部就公布了涉及苏州金龙客车、河南少林客车、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深圳市五洲龙汽车等4家企业的第一轮行政处罚决定,其中对“骗补”情节最为严重的苏州吉姆西给予 “取消整车生产资质”的处罚,这是国家自实施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制度以来,第一次取消生产企业的资质。此次工信部再度处罚7家“骗补”企业,由此传递出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并决心严肃处理。
从工信部的处罚公告来看,此次7家企业受到处罚的“骗补”行为主要包括:申报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的未安装电池或电机控制系统,有的实际安装电池容量小于公告容量,有的电池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等。较第一轮受到处罚的4家企业“有牌无车”、“标识不符”等,这些“骗补”行为更为复杂,这标志着国家查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骗补”正向纵深推进。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关系到我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达334.35亿元。
在财政补贴等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但高额的补贴在把我国迅速推上世界新能源汽车销售第一大市场的同时,也诱发了市场上诸多不规范现象。许多企业采取“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来“骗补”,部分质量和技术不达标的产品也乘机流入市场。
去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受新能源汽车“骗补”处罚的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幅开始回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相对于前两年高达300%以上的销售增幅,2016年中国市场销售新能源汽车为50.7万辆,增长只有53%。
不难发现,虽然补贴政策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部分消费,但也让企业对补贴产生依赖,不仅诱发企业“骗补”,还容易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增加,今后大规模财税补贴难以为继。
为此,国家开始改革补贴政策,并酝酿落实补贴退坡。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 《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用碳配额交易替代补贴政策。该办法一旦实施,将促使政府从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发放财政补贴的角色,转变为对碳配额交易实施监管的角色,有助于防范新能源汽车企业 “骗补”,同时还有助于解决取消补贴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即可以用传统汽车的盈利来补贴新能源汽车。
去年年底,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 《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该通知不仅明确了补贴退坡,还从整车能耗、续驶里程、电池性能、安全要求等方面提高了企业获得补贴的技术门槛。
1月23日,工信部又公布了2017年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这是继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新政实施之后,工信部首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新目录的出台意味着,只有进入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的车型才可以获得补贴,而且以往入选目录的新能源车型都将需要重新核定。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补贴退坡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逐步减少,车企靠补贴盈利的空间会被压缩,新能源汽车也可能涨价。但从长远来看,补贴退坡和用“碳配额”逐步取代补贴,将有助于防范企业“骗补”,激励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开展研发,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