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不可能!如果太阳能动力汽车向我们驶来

我衷心地希望,在这段时间里,政府能够认真反思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走过的路,到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究竟应该怎么做?否则,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梦想,最终真的可能只是一场梦而已。

太阳能电池汽车

      如果太阳能动力汽车向我们驶来,将给汽车产业,特别是目前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每一个汽车人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日前,新晋“中国首富”——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宣布其宏伟的移动能源战略时,特别提到,将携全球领先的薄膜发电技术进军汽车产业。

  李河君是谁?汉能又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最近,随着媒体的追踪报道,这些大家关心的内容也逐步清晰起来。汉能的前身叫华睿投资集团,20多年前开始涉足水电站,后来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能源集团之一,仅靠众多投资中的一家金安桥水电站,每天的净现金流就超过1000万元。凭借这样雄厚的经济基础,2009年其杀入光伏行业,在多晶硅与薄膜两种技术路线中,选择一般人不敢涉足的薄膜发电技术。目前,通过大量海外并购,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电站发电,产业链各环节全部“通吃”。2011年在香港上市的汉能薄膜发电目前市值已突破千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产业。

  李河君称,汉能的柔性薄膜技术可应用在帐篷、背包、手机甚至衣服上,从而引领人类进入移动能源时代。而在汽车领域,其正在研发的太阳能动力电池可通过覆盖车身的光伏薄膜发电,在日均4小时光照下,一辆一吨的汽车可以正常行驶80~100公里。

  尽管汽车业内仍有不少按照惯常思维的专家,对此不以为然,但我认为,从长远看,其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记得20多年前,笔者在新华社工作时,有一天在国外发回的传真照片中看到了一辆太阳能汽车,旁边的充电板有一个小足球场那么大,图片的文字说明显示,其在这种状况下可以保持80公里左右的时速行驶。当时笔者就想,倘若哪天充电板面积变得只有车顶那么小,在太阳下晒晒就能行驶,那该多好!想不到当时的梦想如今正在变成现实。但回头一想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那个时代手机还是模拟信号的“大哥大”,今天不是变成了“无所不能”的iphone了吗?下一步,它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变成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器官”呢!

  这真是一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真有一天太阳能动力汽车杀入汽车市场,会让哪些正行进在新能源汽车路上的人尴尬呢?

  我想最尴尬的当属科技部等主管部门。因为一是太阳能动力汽车与其精心布局的技术路线不是一个路数。在主管部门的规划中,现阶段主推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基本上都要依靠充电桩进行充电。二是这两年其主要精力放在电动汽车示范运行推广上。而在它的整个推广系统中,核心就是充电桩。如果不需要充电桩,这套系统就废了。

  第二尴尬的是现在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他们正按照科技部推崇的路线在研发、生产和销售,如果路线变了,其中一部分投资就要打水漂。不过企业也只能认栽,谁叫你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主见呢?

  第三尴尬的是用户。费了半天劲,装上了一个充电桩,买了一辆需要每天充电的电动车。现在出了一个既不需要充电桩,也不需要花电费的太阳能动力汽车,心里不会觉得憋屈吗?再有,一时图补贴和免费牌照买了这辆车,将来这车卖给谁呢?

  当然,尴尬的还有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目前国家、省市政府,甚至还有区政府都提供补贴,真要太阳能动力汽车上市了,这补贴到底给还是不给?牌照送还是不送?如果不给,说不过去,因为太阳能汽车的能源更清洁、更环保、更可持续;如果照给,需要充电桩的电动汽车基本上就会“歇菜”。

  其实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建言过,政府有关部门最好不要规定技术路线,更不要轻言补贴。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举大力气上了一个录像机项目——“华录”,可投产之时DVD面市了,生产线成了一堆废铁,如今DVD又被各种“盒子”所替代。我坚信,只要人类有合理的需求,一定会有人发明新的技术去满足,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因此,政府完全不用操技术路线这个心,而应将力气放在如何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上。比如这些年那么多科技创新企业跑到境外上市,想想都感到可惜。

  回头再说充电桩这件事,中国人刚有房,能拥有固定停车位的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让所有买车人都安上充电桩,从而实现大规模推广的目标?通过补贴这种“霸王硬上弓”的方式推这件事,能解决了一时,能解决永远吗?退一步讲,如果没有太阳能动力汽车,将来也有可能通过无线充电技术解决充电桩这个难题,政府真没有必要费这个心,特别是用补贴去弥补科技暂时的不足。

  尽管李河君声称今年10月份就将推出3-5款太阳能动力汽车,仍有不少技术专家认为其为时过早,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但没有人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质疑。

  我想,距太阳能动力汽车走向大规模面市还有一段时间,我衷心地希望,在这段时间里,政府能够认真反思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走过的路,到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究竟应该怎么做?否则,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梦想,最终真的可能只是一场梦而已。

  (作者系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