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期 企业盈利难测

随着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骤降8成,行业首次面临冲击,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补贴退坡政策也将“呼之欲出”,各大车企在这段补贴政策“空窗期”又该如何度过?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期 企业盈利难测

2月17日,上海市相关部门表示,该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在报批阶段,补贴额度依据中央补贴标准制定,并将建立退坡机制。

中央和地方两级补贴的存在,被看作是许多城市新能源汽车市场被激活的主要原因。随着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骤降8成,行业首次面临冲击,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补贴退坡政策也将“呼之欲出”,各大车企在这段补贴政策“空窗期”又该如何度过?

■企业态度:垫补抑或观望

近期有不少上海准车主反映,春节期间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愿望落空,多数比亚迪、江淮等4S店出现只接订单不卖车的状况。记者致电浦东区一家比亚迪经销商询问原因,对方回答说:“由于地补政策仍未出台,所以产品难以定价。”他告诉记者,尽管前几年年初也出现政策空窗期,但车企为了保证销售不断档,先期垫付了资金,今年补贴退坡已成定局,企业不愿盲目补差价,所以大多数品牌都处于销售停滞状态。

尽管1月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下滑,不过有意思的是,少数几款车型增速却明显快于市场整体,据了解,上汽荣威e550同比大涨231%,连续第二个月蝉联新能源中级车“销量王”。在外地新能源车品牌占据上海市场70%的情况下,上汽荣威的近期表现可圈可点。

荣威e550之所以不降反升,背后原因在于企业自身承担起了减少的补贴金额。据悉,上汽乘用车表示,如果地方补贴“退坡”,“退坡”部分将由企业承担,确保消费者不受“退坡”影响,上汽甚至还将提高补贴额度,以确保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能够享受更多实惠。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表示:“各个企业会根据自身综合能力对市场进行判断和调整,上汽愿意采取自身垫补的做法,一定是依据其营销状况和对未来的定位而作出的理性选择,而其他企业在两级政策未下达前放缓当前动作、采取观望态度,同样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一行业长期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因此,任何一家厂商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地补’退坡问题,都可以理解。”

■退坡时代持续盈利成疑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历来是包括国外车企在内的各大汽车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殷承良认为:“上海地补退坡在即,当前上汽采取自身垫补的做法,是其作为一个本地企业做出的表率范例,从这一点上说,上汽的举动值得赞赏。当然,谁能在退坡时代继续盈利,最后只有靠市场检验。”

有观点认为,刚刚培育起来的市场和产业链还依然脆弱,突然取消补贴,有可能致使新能源行业出现断崖式停滞,并延续上月新能源汽车产量骤降局面,从而使车企被迫采取垫补或者干脆暂停销售。实际上,面对上汽的率先表态,其他车企也颇感难以应付,其中比亚迪明确表示不会跟进降价,同时没有计划承担“退坡”部分的补贴,相反新车价格预计还会上升,因此目前不确定因素较大。北汽、奇瑞等企业表示,等政策公布后看具体情况再定夺。

不过,对于新年伊始的一瓢冷水,被业内认为属于阶段性调整的结果。殷承良认为:“像去年年底的爆发性增长是特定环境下的一种非常规现象,由限行限号等政策引起的销量猛涨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事情,但不能拿这种月份的成绩作为一种常态参照。未来的市场还是要回归到理性的销量上去,国内的新能源市场从总体上说不是减少,而是将会有适度增长,只是过去的不理智增长,不会经常出现。”

据了解,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上海市闵行、嘉定、浦东等区在国家和地方两级补贴之外,还特别出台第三级也就是区级补贴以吸引消费者。近期记者通过对闵行区一处居民住宅区的观察发现,相比于两万元区级补贴政策实行期结束前,近段时间购买者数量不降反升,反倒是补贴实行期内,消费者的观望心态更为强烈。

对此,殷承良分析认为:“事实证明,没有地补,消费市场一样可以被接受,也就是说两万元区级补贴并非是左右人们购买产品的根本原因。这一现象也从反面证明即便未来没有补贴,只要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到消费者能接受的程度,同样可以保持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