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框定路径 汽车业升级在即
就像“德国工业4.0”率先从汽车领域取得突破一样,汽车行业必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宏伟计划中极为关键的一个发力点。借力“互联网+”战略,围绕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强基固本、绿色发展、高端突破等关键词,打造中国汽车工业的升级版,成为了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藉由“中国制造2025”,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第一次如此清晰笃定地呈现在国人面前。
对标“德国工业4.0”,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这样激荡人心的图景将首先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铺陈开来。
就像“德国工业4.0”率先从汽车领域取得突破一样,汽车行业必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宏伟计划中极为关键的一个发力点。
由此延展,“中国制造2025”框定了中国由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的转型之路。而借力“互联网+”战略,围绕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强基固本、绿色发展、高端突破等关键词,打造中国汽车工业的升级版,则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借鉴而非盲从 在跟随中超越
“中国制造业一度出现‘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还面临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除了“德国工业4.0”外,美国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日本的“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都在加紧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工业领域渗透,并积极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全方面转变。
从全球竞争局势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原有优势正在消失或弱化,融入“互联网+”战略成为必然之选。而对于长期奉行“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路线的汽车工业而言,这条路走得更艰难。
李毅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给汽车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汽车产业既要加大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要做好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工作。同时,要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方面实现互联网与汽车工业的充分对接,以信息化手段促汽车工业发展。
这显然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对此,谨慎的德国人并不急于求成。“这就像是在做一个拼图,你看得到每一块碎片,但要看到整个图景还需要些时间。”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沃尔夫•亨宁•沙伊德勒如是说。据悉,该集团旗下的一个工厂已经在采用工业4.0的基本原理,并在尝试用不同的指标对工业4.0进行效果评估。
而德国宝马集团一位工业4.0生产专家也表示,在宝马集团,不断改进生产系统是日常工作。“工业4.0是符合宝马逻辑的下一步,而绝不是‘革命性改变’”。
与之相比较,面临“互联网+”的热浪,一些中国企业却并没有这么淡定。中国汽车业所热衷的互联网思维,有时候仅仅体现在“中国汽车公司与IT巨头正努力为汽车装上更多有用或没用的东西。”缺乏对科技的尊重、对适用性的评估、对长远的谋划,某些打着智能汽车概念的产品和规划看起来有些虚无缥缈。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高调宣称自己已经研发或者即将研发出颠覆性的智能汽车产品时,德国企业还在谨小慎微地考量和评估某一项基于工业4.0的技术是否真正有实质性的改进。
“与工业4.0相关的应用程序和解决方案的完成是渐进的。在我们正式向市场推出和工业4.0相关的实质产品之前,还需要一段时间。”在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的专家看来,实质性产品的推出是一件需要诚意与耐心的工程。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与中国举全力、大规模拥抱互联网的集体造车运动相比,目前参与到德国工业4.0项目中的企业大多是特定产业领域中的特定企业,尤其以诸如博世等大企业和大机构为主,而独具德国特色的中小型企业参与度始终很低。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