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北汽\上汽\BYD 解读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2)
北汽新能源继续主打电动汽车和技术;比亚迪在电动、混动以及商用车领域全向发展;上汽则继续巩固燃料电池技术同时,发力混动技术并保持电动技术同步。这里暂且不提一汽、二汽在民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的不作为(实际上,二汽在新能源军用化领域的发展相当深入)。
2016年,随着国家新能源补贴力度加大同时,对燃油车的限制、排放标准以及信用积分制等政策的出台,势必成为北汽、比亚迪、上汽争夺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导火索。
笔者注意到最近3个月,各大车厂在市场宣传层面都投入“重兵”,为自己的新车型、新技术的宣传造势。但是,原本都在遵守规则的对手们,却突然因为偶发事件,破坏了“规矩”。
作为旁观者,也是媒体从业者,笔者看到的是,兄弟倪墙两败俱伤的惨剧正在上演。无论上汽,还是比亚迪,都有自己特立独行的优势。上汽荣威E50、e550和e950的新能源汽车是国产品牌中少有的精品(至2016年5月荣威e550月销量突破2000台)。比亚迪的秦、唐、宋、元(王朝系列)油电混动汽车的性能突出,超级电四驱系统更是填补国内车厂不能生产可靠且高效四驱系统的空白,e6和K9电动汽车全球销量无与伦比。上汽和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在上海、深圳等市场存在交集,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激烈的竞争。
目前,自主品牌车厂枪战新能源市场同时,包括丰田、通用、本田、日产在内的众多合资品牌已经发力或即将进入。这些合资车厂将会利用政府补贴退坡至最低点(接近零元补贴)时,利用储备的丰富新能源技术,匹配合资品牌的软实力+整车可靠性,强力分割这些自主品牌已经抢占的市场份额。这种近在眉睫的压力,相信已经让不少车厂感受到。
实际上,今天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重点,并没有围绕提升技术含量、整车品质、服务标准环节进行,而是利用各种机会在舆论和对手弱点上制造爆点,打击对手提升自己。
有市场就有竞争无可厚非。上汽与比亚迪同属于技术研发为主导的新能源车厂(因为北汽新能源以研发生产电动汽车为主与这上汽、比亚迪竞争覆盖面较小),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如果进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状态,难免会让其他后入者产生一种,利用营销手段获取市场,而非利用自身实力获取利润的错觉。这种糟糕的影响力和负面辐射效能,将会直接导致合资品牌轻而易举的攻陷这个原本脆弱的新兴市场。
笔者有话说:
政府确定,从2015年至2020年,新能源车市场保有量将要达到500万台,这就意味着每年新能源车销量保有量要成倍的增速。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3万台,2016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或突破40万台(乐观估计可以达到45万台)。逐年递增的结果将使得更多车厂或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相对北汽、比亚迪和上汽的产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将远不能满足市场增量。
竞争可以有,但要在提升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为前提展开。北汽和上汽均为国企,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担当,比亚迪作为民企将新能源技术研发作为己任。
良性的竞争将会为整个市场正常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恶性的竞争不仅为合资品牌的进入带来机会,更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笔者希望中国品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能源技术、品质和服务环节之中。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