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供应商跨界新能源造车:离成功反而更远?(2)

■几乎不可能成功? 《中国汽车报》:与业外企业相比,零部件供应商造车的成功概率是否更高? 杜芳慈:零部件企业收购整车企业,可以造车。造零部

■几乎不可能成功?

《中国汽车报》:与业外企业相比,零部件供应商造车的成功概率是否更高?

杜芳慈:零部件企业收购整车企业,可以造车。造零部件与造整车有关系,但是不一样。博世、大陆等零部件跨国公司都不选择造车,国内零部件企业就有本事做好这个事情?

谷文金:国内几乎所有零部件供应商都有过被整车企业拖欠账款和压低产品价格的遭遇,生存非常艰难。零部件企业规模越大,被欠账款就越多。零部件企业轰轰隆隆的机器运转背后紧绷着随时可能断裂的资金链。在这种情况下,零部件企业被迫造整车。在电动汽车行业,零部件企业造整车的成功概率越来越低,几乎不可能成功。

陈光祖:博世年营业收入高达500亿欧元,为什么不造车?零部件企业有底气了,能够挣钱,就不必造车。中国人就认为造车本事大。大家不要一哄而上,要有整体考虑。中国整车企业有100多家,数量过多。

叶亮:现在判断,为时过早,意义不大,当然,判断的关键在于量产车的推出进度。零部件供应商造车,很难成功。

阎建来:国际上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日本企业很专注,只想干好一件事。我们要学习这种专注精神,提倡零部件企业提高专注度。

何新宇:零部件供应商造车的成功概率比业外企业高,在供应商管理、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等方面,有更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