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3年内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计划达5000辆(2)
3.加氢站建设。按照由点及面、由专用向公用、由城市向城际发展的思路,合理配套、适度超前推进加氢站布局建设,优先在氢气资源丰富、应用场景成熟的城市重点布局,适时向全省推广。近期重点推进城市公交、物流、环卫等专用加氢站建设,开展加油、加气、充电和加氢站合建模式试点;中远期有序推进城市和城际公共加氢站网络布局建设,规模化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4.燃料电池系统。近期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高端装备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和含氟功能膜材料技术在国内龙头地位,尽快实现“卡脖子”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中远期自主研发为主,加强国际合作,持续开发高功率系统产品,提高产品的性能、寿命和国产化率,持续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5.氢能推广应用。近期优先在城市公交、厢式物流等商用车及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示范应用,探索燃料动力在港口、矿山机械等领域的应用;中远期扩展到乘用车、燃料电池船舶、叉车、电网调峰及海岛供电供热储能等领域。
(二)空间布局。立足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带头引领作用,汇聚优势资源,打造鲁氢经济带,构筑两大高地,布局两大集群,创建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
1.构筑两大高地。在济南市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加快推进集“氢能科技园”“氢能产业园”“氢能会展商务区”三位一体的“中国氢谷”建设,合理布局加氢站,形成科学高效加氢网络和氢能供应系统,打造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装备制造、商务会展、商业应用基地。在青岛市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打造氢能创新研发高地;合理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氢能轨道车辆及船舶研发制造基地、氢能港口机械及物流应用基地、氢能热电联供及固定式、分布式电源研发应用基地,全力打造“东方氢岛”。
2.布局两大集群。借助两大氢能高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鲁氢经济带其他城市的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以潍坊、淄博市为龙头的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集群和以聊城、济宁市为龙头的燃料电池整车及氢能制储装备产业集群。其中,潍坊市重点打造世界领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基地,淄博市重点打造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基地,聊城市重点打造燃料电池整车研发制造基地,济宁市重点打造氢能制取储运装备产业基地。
支持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做好补链强链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氢能在交通、能源、建筑、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为全省氢能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四、重点发展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掌握核心技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集中优势力量突破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氢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1.突破核心技术。围绕构建氢能产业链,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研发纳入省科技计划等予以支持。充分调动相关科研资源和力量,聚焦绿色规模化制氢和氢气纯化、氢气储运、车用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和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等4个方向,集中攻坚,确保我省在氢能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发展绿色规模化制氢技术,重点突破兆瓦级PEM电解制氢技术、氢气纯化和品质检测技术,研发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SOEC)技术;重点突破70MPa高压气态储氢罐制造技术,加大研发金属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和液氢相关技术;结合国内外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开发低成本、长寿命和高功率密度的车用燃料电池电堆,突破双极板批量制造技术,开发高效低成本催化剂;根据燃料电池堆的技术特点,重点突破燃料电池整车氢-电混合动力系统,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强化整车安全防护、氢传感器安全检测和在线绝缘监测等,提高燃料电池整车经济性、安全性。
2.搭建创新载体。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按照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氢能前沿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推进一批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氢能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潍柴省级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联合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及优势企业,打造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布局建设氢气制取与储存、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整车生产、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创新支撑服务平台。探索组建山东省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加强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创新协同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平台。
3.培育创新人才。强化氢能产业创新人才集聚与培育,加强与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团队的主动对接,积极引进高层次氢能创新型团队。建立氢能产业发展专家智库,提供决策咨询、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成果转化等合作与服务。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山东省设立氢能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支持原创技术孵化。依托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快氢能领域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4.积极开展氢能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科研单位、学校和企业的全面合作,推进氢能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和产业应用。强化与国际氢能协会、国际氢能委员会等国际机构的合作交流。鼓励省内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合资合作与技术引进。
(二)实施装备提升工程,贯通产业链条。围绕制氢和用氢两个环节,加快推动制氢、储(运)氢、加氢等相关装备产业发展,着力提升燃料电池装备水平,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轨道交通、港口机械、船舶、氢能分布式供电等装备产业发展,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1.制氢储运及成套装备。结合山东省资源优势和化工产业优势,着力开发工业副产氢纯化装置和电解水制氢装置。以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氢气储存和运输为目标,加快形成储氢、运氢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重点研发高压气态储氢装备、低温液态储氢装备以及采用复合储氢技术的新型储氢装备;发展氢气运输管道的相关装备,突破管道材料、压缩机、氢气计量等关键技术。鼓励引入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加快发展加氢机、控制阀组、氢气压缩机、站控系统等氢能配套产业。着力推进制储运相关的合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发展。
2.燃料电池系统。坚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技术并举的原则,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青岛、潍坊、淄博市为重点,布局建设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规模化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培育发展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炭纸等关键材料及工艺,提高双极板、膜电极、电堆及其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水平,提升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燃料电池辅助系统等产品品质。
3.燃料电池整车集成与控制系统。以市场为导向,做优做强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积极研发重型卡车,前瞻布局乘用车。围绕提升整车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等要求,优化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动力总成集成与控制技术,全面提升整车设计、制造水平。发挥我省骨干企业优势,以济南、青岛、聊城等城市为重点,着力发展8-12米燃料电池公交车、4.5-7.5吨物流车、市政环卫专用车等,全力突破40吨以上燃料电池重型卡车关键技术,逐步实现批量生产能力。远期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逐步推动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形成多车型、多规格、系列化的产品体系,建设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
4.燃料电池轨道交通、港口机械和船舶等装备。发挥山东省在轨道交通方面已有的产业基础优势,突破适用于轨道电车的氢动力系统,不断优化系统集成技术,适时开展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应用。针对矿山、港口等柴油污染较为严重的应用场景,积极研发应用于矿山、港口、码头的燃料电池工程机械及叉车、自卸车、装载车等。针对海洋和内河应用场景,探索研发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海洋及内河运输船舶。
5.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装备。着力突破关键材料、电堆设计、制备工艺等关键技术,探索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装备,重点突破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适度发展小型化的燃料电池发电装置,用于便携式电源以及家用热电联供系统。
6.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省内氢能产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整机产品、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及制造设备的创新力度,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鼓励氢能产业链上相关企业深化合作,以安全、高效、低成本、低碳的供氢体系为基础,以完善、稳定、高性能的核心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撑,以多元、优质、系列化的用氢产品为引领,贯通氢能全产业链条,形成上中下游配套产业体系。支持以企业为主导开展国内外有序重组整合、企业并购和战略合作,支持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开展高水平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迅速占领国际国内市场。
(三)实施基础保障工程,强化发展支撑。围绕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保障氢能供应,优化氢能设施布局建设,提高制、储、运、加一体化配套服务能力,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推广应用相协调的发展网络。
1.保障氢能供应。充分利用省内氯碱、丙烷、煤化工等工业副产氢资源,以淄博、潍坊、滨州、泰安、济宁等市为重点,优化提纯技术,提升氢气品质,提高副产氢气回收利用率,逐步降低用氢成本,分步构建氢能供给网络。鼓励省内用氢与供氢企业合作,就近使用廉价副产氢,确保氢气资源的稳定供给。积极探索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低谷电力电解水制氢、沿海核能制氢,掌握先进技术,拓展氢源渠道,完善氢能供给链,形成低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氢能供应保障体系。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我爱电车网微信](http://www.itdcw.com/uploads/allimg/150421/1_1632356541.jp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