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外资电动车企进军中国还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汽车市场可能进一步向外资电动车企开放的消息,在汽车行业引发轰动。但在摩根大通看来,外资车企也不能高兴太早。
据美国媒体昨日报道,消息人士透露,中国正考虑允许外国汽车制造商在自贸区内建立独资电动车业务,该政策最快将在明年实施。
在现行政策下,外企要涉足中国车市,需要和本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如果上述消息属实,那么这将是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行业政策的一项重大变化。
不过摩根大通认为,外资电动车企业进军中国市场仍有三大现实问题需要面对。
高质量电池供应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高质量电池的来源问题。摩根大通称,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仍然面临较大监管,车企要获得政府补贴,就必须要从政府提供的供应商名单中采购电池。这种情况何时能出现改变,仍不得而知。
报告称,如果没有补贴,相应的车型在价格上将不具备竞争力。而如果从这些供应商处采购电池,又会面临电池技术落后于日韩企业的问题。
报告写道:
有人可能会说,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保护中国电池供应商,为他们追赶韩国和日本同行争取时间。不过在我们看来,中国电池供应商在技术上平均落后韩国企业大约一年,尤其是在能量密度和生产良率上。
目前而言,我们不清楚中国是否以及何时会去除对电池行业的限制,尤其是考虑到目前中韩关系问题。
摩根大通认为,在中国电池供应商中,从产能、能量密度以及生产良率综合考虑,目前仅有少数几家可以被归为一线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其中比亚迪预计将于2018年开始向外部客户出售电池组。
充电设施建设滞后
摩根大通认为,目前电动车充电设施仍不完备,这是每一家新能源车企都面临的问题,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外企,而这也将拖累新能源车销售目标的实现。
报告写道:
迄今为止,(实际进展)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这将会对需求以及新能源车的增长造成阻碍。
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450万个充电桩以及1.2万个充电站。与之相应,2020年新能源车销售目标是达到200万辆,2016-2020年间累计销量达到500万辆。
我们目前的估算是,这些目标的实现情况将落后10%,主要是因为充电网络建设滞后。
消费者结构问题
摩根大通认为,中国插电式混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是非常不同的两个群体,这对于电动汽车企业来说,是第三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报告写道:
2016年,大约80%的插电式混动汽车购买者来自于北京上海等7个限购的城市,而在纯电动车购买者中,仅有约一半来自这些城市。
道理很简单:1) 对于插电式混动汽车购买者而言,大多数人买这种车就是为了获得免费的车牌,他们可能都是个人消费者。2) 相比之下,购买纯电动的消费者中,大多数可能是公司客户,比如租赁公司及出租车公司等。公司客户会在意拥有汽车的总成本,而个人消费者则更在意首次购买的成本。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