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但价格居高不下?起底新能源电池的行业秘密(2)

新能源电池产能过剩,但偏偏价格居高不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 然而当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仍然严重依赖于政策之时,这样的产能规划过剩风险很大,

新能源电池产能过剩,但偏偏价格居高不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

然而当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仍然严重依赖于政策之时,这样的产能规划过剩风险很大,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产能消化。

首先是动力电池的产业链需要优化。国家对于纯电动汽车的重视与倾斜,对动力电池行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而新能源客车、货车等商用车的装电量是新能源乘用车的约20倍。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的增加,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积压的动力电池产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得到消化。

另一方面,电池产能并非全部应用于汽车的动力电池,而是部分应用于储能领域。电能的发展方向是清洁电和可再生电,但我国目前弃风、弃电的现象严重,因此动力电池的储能作用以及以及新能源汽车和电网的双向充电V2G技术已然成为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新能源电池产能过剩,但偏偏价格居高不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

无论是对新能源汽车还是动力电池,不能一直依靠国家补贴,只有通过技术升级、优化生产、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才能在这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而低端重复产能将会遭到淘汰。

▎动力电池高昂的价格何时能降下来?

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的比例大约在30%-40%,要让新能源汽车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动力电池成本的降低势在必行。

截至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20Wh/kg,价格降低至1,500元/kWh。根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平均价格可以达到1000元/kWh。

如果动力电池的价格可以做到700元/kWh以内,就可以做到和目前传统内燃机动力的等价,届时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价格将可以和传统燃油车型价格基本一致。

新能源电池产能过剩,但偏偏价格居高不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

动力电池价格过高的根源在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如目前碳酸锂的成本已经低至1.3万元/吨,但是市场售价却达到15-17万元/吨。如果能够使原材料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动力电池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掌握核心技术,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走向前台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建立一个全新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其中动力电池企业的重要性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下,整车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的合作正进入新的阶段。比亚迪一改以往内部供应的模式,要将旗下动力电池公司向社会开放供货;上汽与宁德时代超百亿元的合资也拉开序幕,宁德时代同时成功进入宝马的供应链,与宝马共同研发和生产之诺的动力电池;北汽新能源与普莱德电池签订了总金额达到36.89亿元的8万台动力电池采购合同,这占普莱德电池母公司东方精工2016年营收的240.58%。

新能源电池产能过剩,但偏偏价格居高不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

电芯是动力电池中最重要的零部件,而核心技术几乎全部来自于电池企业。因此,动力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的深入合作可以让动力电池企业延伸产业链,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同时整车企业的电池供应也可因此获得可靠的保障,利于电池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

动力电池企业正在成为新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而由于具有技术、品牌和规模优势的动力电池企业正在不断提升市场集中度,动力电池行业的寡头效应有望在几年内形成。

然而未来的动力电池竞争不只是生产能力的竞争,更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动力电池企业的主要资源也不应放在产能扩张上,而是要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安全性、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不断降低成本,方能在补贴完全消失、真正的市场竞争到来时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