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3)
(六)第六代移动通信。重点突破新一代信道编码及调制技术、新一代天线与射频技术、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技术、软件与开源网络关键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无线通信技术、动态频谱共享技术等第六代通信(6G)关键技术。深度参与国家6G技术专项,研究部署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参与6G标准化竞争,在芯片、测试设备、移动终端等领域保持先发优势。
五、空间布局
打造“两极两带”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极为张江科技创新极和临港产业增长极,两带为环中心城区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和环郊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带。支持各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一)打造张江科技创新极
加快建设张江科学城,围绕“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持续集聚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支持企业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开展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构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极。
(二)培育临港产业增长极
加快建设临港新片区,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制度优势和空间优势,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绿色再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和能级,再造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性基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能力,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构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
(三)优化环中心城区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
区域范围主要涉及中心城区外圈,以杨浦大学城、虹口北外滩、静安市北产业园、普陀中以创新园、长宁虹桥智谷、闵行紫竹、徐汇漕河泾、徐汇西岸、浦江智谷等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科技中介等高技术服务业,增强长三角辐射服务能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
(四)发展环郊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带
区域范围包含3个产业发展轴的H型区域,包括嘉定、青浦、松江、金山等西部长三角沿线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轴;宝山、长兴岛、金桥、祝桥、临港、奉贤等东部沿江沿湾高端制造业开放发展轴;以及松江G60、浦东S20和S1沿线(涵盖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区、金桥、祝桥)的中部高端制造业发展轴。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产业,打造成为高端制造业重要集聚区和增长点。
(五)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打造以张江为主体,以临港和嘉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空间布局,提升张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能级,增强临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培育嘉定集成电路新兴产业带。加快研究谋划在临港新片区或长三角示范区新建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高起点规划打造“1+5+X”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和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支持徐汇、嘉定、青浦、松江、普陀等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适时分条件扩充产业集聚区范围。
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建设“4+X”融合创新载体。浦东张江,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人工智能岛,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集群。徐汇滨江,建设西岸智慧谷,聚焦西岸智塔和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打造人工智能国际总部基地。闵行马桥,突出新区开发和产业落地。临港新片区,加快智能驾驶、装备制造等产业布局,打造无人驾驶示范区。此外,加快建设市北高新、长阳创谷、虹桥智谷、天地软件园、青浦西虹桥智慧谷等特色园区。
新兴数字产业。依托中心城区及浦东、闵行、青浦、静安等重点区域,发展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各具特色的新兴数字产业。围绕临港智能制造主示范区以及松江、嘉定、宝山、闵行等智能制造集聚区建设,推进数字赋能制造业态发展。发挥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便捷联通制度创新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优化两城、一带、一港金融科技空间布局(两城指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一带指杨浦滨江、北外滩、外滩、徐汇滨江,一港指临港新片区),推进数字赋能金融业态发展。
支持各区结合自身优势,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卫星互联网、北斗导航等领域,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六、重大专项工程
以落实各领域发展的重点任务为目标,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针对产业基础提升、共性技术研发、领军企业培育等,组织实施六个系统支撑专项工程;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四个重点领域专项工程,全面提升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一)系统支撑专项工程
1.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重点聚焦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产业标准与基础技术检验检测系统等“五基”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开展质量攻关行动,实施“接榜挂帅”,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2.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聚焦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高、对产业支撑能力强的创新基础设施,开展开放式、市场化专业服务。重点打造开放共享的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电镜中心、先进医学影像集成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有效支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3.创新平台体系工程。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打造开放协同的重大创新平台。在集成电路领域,构建以张江实验室为引领,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为支撑的“1+4”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以人工智能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围绕算法、算力、数据,建设计算与赋能等5个开放创新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以生物医药和脑科学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建设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重大平台。
4.领军企业培育工程。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兴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加强现有投融资、研发、人才等政策的集成支持,针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在5-10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核心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打造若干家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
5.新兴技术示范应用工程。聚焦互联网医疗、智能制造、社会治理、社区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示范典型,探索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持续优化的智能体系。促进“AI+5G”、互联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服务方式、治理模式变革。积极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创建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
6.支柱工业转型提升工程。支持传统行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钢铁和石化企业向新材料产品转型,加大汽车用钢、船舶用钢、高等级硅钢等产品产出,推动船舶制造企业向价值链顶端升级。
(二)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1.集成电路重大产线建设工程。加快推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线建设,支撑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翻一番。重点推进12英寸先进工艺和成熟工艺产线建设,推动特色工艺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12英寸大硅片产线建设。
2.医企联合协同创新工程。建设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与医药企业合作开展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研制。加快转化医学大设施运营,为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服务。建设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与医药企业合作开展疫苗研发和临床研究。
3.大飞机配套体系本土培育工程。围绕航空动力、航电系统、机电设备、复材结构件以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配套环节,加强与苏浙皖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加快培育本土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在长三角打造大飞机配套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大飞机“一谷一园”,推动与大型央企、跨国公司、国内科研机构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
4.新能源汽车跨越发展工程。加快推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推动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一体化发展,攻克“三电”等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企业产品向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转型,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七、保障措施
(一)深化市场机制创新突破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制度叠加优势,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体制,推动实现政策创新突破。制订新一轮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项目投融资、重点产品应用推广和产业人才培育。制订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创新产品研发支持、强化临床研究转化与医企协同、打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品牌。完善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规则,按照包容审慎的原则,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优化完善统计口径,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
(二)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培育
依托重点高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人才、紧缺人才。充分运用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人才引进予以政策支持。加大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于重点企业引进的海外人才,在出入境、停居留方面提供精准支持。进一步下放用人自主权,支持人才合理流动,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双聘”人员制度创新,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三)优化金融财税保障支撑
强化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优化基金运作模式,加快推动全面市场化改革,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浦江之光行动,完善科创板上市企业储备库建设,推动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持续推进优惠利率长期信贷政策,进一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探索设立专业科技保险公司。用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推动产业和科技类专项资金聚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完善国有企业创新考核激励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国有优势龙头企业联合民营资本,建立创新联合体。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承担政府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外资企业融入本地创新体系,支持外资企业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各类企业设立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原创性关键性技术开发。
(五)提升高技术服务支撑能级
围绕支撑产业链创新和重大产品研发的关键环节,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强高技术产业服务业能力建设,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建成国家级要素市场,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服务能级。打造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统筹配置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加大力度支持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提高科技企业孵化能力,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