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度压力来袭 众车企寻对策(2)
虽然长城汽车凭借SUV市场的快速增长,2016年实现了年销百万辆的目标,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却仍是空白。近几年,长安、吉利、广汽、上汽、奇瑞等都在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惟独长城汽车缺少新能源汽车产品。
数据显示,2016年长城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07.45万辆,超额完成既定年度目标,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零。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我国将实施最新的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业界预测这将成为部分企业的“生死线”。“国六标准”限值要求大幅提高,同时车企还要应对5L/100公里的油耗目标值。两个标准的同时实施对企业的挑战不言而喻,对于主打SUV的长城汽车压力更大。
对此,一向对新能源汽车不太重视的长城汽车也首次对外宣布,将投入300亿元扩展新能源汽车产品阵容。2017年5月,长城汽车的首款新能源汽车长城C30EV上市,可谓姗姗来迟。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长城汽车与河北御捷合资,无疑将减少长城汽车油耗限值的压力,迅速弥补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板块上的劣势。
可行性指数:★★☆☆☆
对策四 合资抱团
在“双积分”政策的压力下,有外资品牌为了“突击达标”,开始寻求与国内排名靠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合资。其中,大众与江淮的合资就是典型案例。
如果仅从新能源汽车积分角度考虑,在2018、2019、2020年,假设将大众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计算燃油车产量将为400万、450万、500万辆的话,依据8%、 10%、 12% 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大众中国这三年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将分别为32万分、45万分和60万分。
根据大众汽车规划的纯电动车续驶里程300公里左右(使用江淮平台的话,依据江淮平台的规划2020年前也都是300公里续驶),按照新能源汽车积分标准,在250km≤R<350km之间每辆车4分来计算,大众中国在这三年里将分别需要生产8万、11.25万和15万辆纯电动汽车才能满足要求。
从目前大众新能源汽车一年产销一两百辆的水平来判断(绝大部分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每辆产生的积分只有2分),2018~2020年要销售8万~15万的纯电动汽车或者16万~30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压力非同小可。参照目前大众汽车在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绝无可能在近期达成这一积分目标。
在2018年~2020年,如果江淮乘用车销量达到47万~67万辆,粗略估算,江淮汽车在2018年~2020年将产生大约20万~50万的新能源积分,远高于其需要的4万~8万新能源汽车积分要求,这样就能产生15万~40万的新能源汽车积分盈余,这足以满足大众汽车那三年18万~30万新能源汽车积分的缺口。
选择与江淮合资,大众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获取较大的收益——弥足珍贵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同时,在双方合资协议中也特别强调,大众汽车对合资公司产生的新能源汽车积分享有优先购买权。
同样,奔驰汽车母公司戴姆勒奔驰在与北汽签署新能源相关投资协议中,包含了入股北汽新能源和导入新能源产品至合资公司等内容,力求减少“双积分”政策实施后对其传统车销售的影响。
可行性指数:★★★★☆
对策五 贴牌代工
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属于蓝海市场,不仅吸引了各大车企,更吸引了汽车行业以外的势力跨界进入。近几年来,许多没有造车经验的企业,甚至是创业团队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如和谐汽车、游侠、智车优行等互联网企业,目标无一例外都是新能源汽车。可以说,以互联网造车之名,跨界造车的这部分新势力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业内普遍认为,对于互联网造车企业而言,缺乏传统车企的造车经验、资金保障和生产资质,以及盈利方式不甚明朗等因素,将阻碍互联网造车企业梦想的实现。其中生产资质的获得是最大的难题。
面对一系列问题,互联网造车企业也有各自的应对方式。互联网公司的特质就是“快”,截至目前,乐视汽车已经开了不下20场发布会,概念车数次亮相;和谐富腾也进入了加速吸纳人才的阶段;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达成了战略合作。
对比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新动作不同之处可以发现,尤其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由于目前互联网造车企业尚没有获得整车生产资质的先例,部分企业依旧选择申请资质、自建工厂;但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选择委托传统汽车企业代工。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的合作就是典型。
据了解,蔚来汽车的生产线是江淮汽车专门为其打造,生产线管理人员将全部由蔚来汽车派驻,进行全程把控和监督,以保障蔚来汽车的产品一致性。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的合作,标致着互联网造车企业与传统整车厂合作造车新模式的诞生。在这种全新合作模式中,互联网造车企业从事设计与营销,传统整车厂负责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环节的参与和支持。截至目前,蔚来汽车是“互联网造车”范畴内惟一一家对生产方式、产品上市时间等给出明确时间表的互联网造车企业。
可行性指数:★★★☆☆
对策六 各取所需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发放速度明显提速,各家生产企业均在争夺“窗口期”。目前,发改委已批复的15家新能源车生产企业中,规划总产能已经超过80万辆,总投资将超过270亿元。在这15家企业中,既有像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这样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经验丰富的传统整车企业,也有像万向集团、国能新能源等缺乏整车制造经验的新企业。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我爱电车网微信](http://www.itdcw.com/uploads/allimg/150421/1_1632356541.jp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