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有别 新能源汽车欲破地方藩篱(2)

隐形外衣 前述在西安碰壁的小公司的“遭遇”只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在地方城市艰难推广的又一缩影。 尽管去年7月份,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

隐形外衣

前述在西安碰壁的小公司的“遭遇”只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在地方城市艰难推广的又一缩影。

尽管去年7月份,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已废除地方目录,并明令禁止设置“本地建厂”等地方保护措施,但一年过后,披上隐形外衣的地方保护措施仍接踵而来。

在一定程度上,这或由2013年9月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所致。《通知》中规定:推广应用的车辆中外地品牌数量不得低于30%。在汽车分析师张志勇看来,“政策要求地方至少给予外地品牌30%的份额,也等于变相承认了70%地方保护的合理性。”

在新能源车市场风生水起的比亚迪也遇到同样难题。比亚迪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比亚迪旗下新能源车型在深圳以外城市推广过程中,最终都选择了在当地建厂。“我们曾经做过统计,现阶段地方政府补贴与国家补贴达到1:1时,我们可以在新建厂的城市中生存。但如果低于这个比例,运营就可能会出现一些资金问题。”

为进入优惠推广范围、得到同比例补贴的比亚迪,先后选择了在包括在南京、武汉、西安、天津、北京在内的推广城市投建了生产基地。

“建设一个组装工厂的成本大概几千万元,但如果市场推广效果好,建厂成本很快就可以收回来。”有业内人士估算称,以一辆单车售价200万元以上的纯电动大巴为例,销售1000辆即20亿元,即便以1%的超低利润率估算,利润约为2000万元。不过,上述人士同时坦言,在多家城市建厂并全部投产,不仅仅是工厂成本收回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等一系列财务开销也将如期而至。

亦有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透露,经数轮谈判后,公司曾几乎进入一城市推广其新能源汽车,但最终却因当地财政压力无法做出1:1的补贴比例而功亏一篑。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当下,如若每家企业进入一个城市都需投资新建公司或生产基地,除对汽车企业新能源板块销售上的要求急剧加大外,也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隔空喊话

不过大势之下,各自树起藩篱的地方政府也开始了隔空喊话。

“我们的(规定)其实没有其他考虑,只希望公平一些,我接受你们,你们也要有相应优惠政策,接受我,接受大家。”7月28日,上述西安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坦言,西安市要求“非本地企业所在地政府也需要有新能源优惠政策”的这一规定,是希望要对方当地政府一个公平态度。“推广新能源产品是大家的事,不是我一家的事,如果当地政府都不支持和对新能源产品没有优惠,那我们也没有理由(对你)优惠。”

不过,上述相关负责人亦坦言,西安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采购的外地品牌比例已经超过30%,有时也是从当地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考虑,“我们需要做一些选择,口径要收紧些。对于真正性价比高,适合西安且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我们也会采取一些相对宽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