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轨迹 两难抉择 三方考问 四轮驱动:论新能源的后半生(2)
光伏面板、风机同样面临这样的窘境。40年前,太阳能发电每度电7美元,而今天,做的最好的光伏组件已经可以做达7美分甚至更低,99%的成本已经被消化掉了。风机也早从千瓦时代,步入兆瓦时代,与发电容量增加同步,成本也在降低,被认为是会首先实现平价上网的新能源。
二是环保问题。由于流程和处理方式的复杂性,在回收和处理的每一步流程都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新能源退役产品在最后拆解处理环节,无论是化学法,还是物理法,都要同时关注两点,首先是无害化处理,其次才是硅、银、锂、钴等基础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资源回收工厂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每一步都按章办事进行排放,那么它们的产品最终会比新的原材料还要贵。”
三是运输问题。是长距离运输后处理还是本地消化,这也是事关经济性的抉择。
即使是国际先行者——光伏领域的PV CYCLE,在回收中的潜在收益也常常被运输成本和前期基础设施的投资抵消掉了,这也是吓退一些专业公司的重要原因。
我国早期建设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大多在三北地区的大漠深山,位置偏远,长途运输到东部地区进行处理,势必抬高企业成本。由此看来,本地化分布式回收,将会拥有更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
面对凡此种种的两难抉择,解决之道就是及早规划,系统考虑其全生命周期成本,在生产建设时就从技术和成本上通盘考虑退出的问题。否则,如果只是关注制造、建设期的成本造价,当新能源设备步入退役周期时,再叠加退役成本,将会成为企业无法承受之重。以海上风电为例,根据DNV GL船级社的测算,海上风机机组退役成本约为20万~50万欧元/兆瓦,相当于当前海上风电安装成本的60%~70%。
实际上,国外已有相关经验可资借鉴。欧洲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在建造之初就将退役成本纳入可行性报告。法国在光伏面板生产时,就曾在制造领域做过尝试,用真空取代粘合的组件封装技术,以实现100%回收。
三方考问
新能源设备退役后的处理问题,考问的不仅仅是公众意识,更事关业界良心和政府的服务能力。
对新能源的发展以及后处理,公众关注最多的是技术成熟度和环保问题。常见的问题包括:制造的能耗与产出的关系?运行本身是否清洁,对于环境的影响几何?
比如四氯化硅之于光伏,光伏发展也因此一度被解读为“污染避难所”,“清洁他人,污染自己”。
在理想主义者看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环保,必须是全产业链的环保,只有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才能真正实现清洁低碳的初衷。
基于此,无论是出于把好事做好,还是鞭打快牛,做好后半生的处置,虽有求全责备的嫌隙,但推动这项工作义不容辞。
对企业而言,需要明白的是,新能源后半生的事业,重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至于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市场化运行,只是衍生品,从这个角度看,需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忘来路。
仅以风电为例,简单停运的退役风机,会发生安全事故;简单掩埋和焚烧,又会滋生环境问题。因此在关注后半生出路的同时,更要预防民间游击队等非正规渠道的利益诱惑,要谨防那些打着环保的旗号,从事污染、欺骗行径的行为。再比如回收光伏面板,安装到落后地区,轻则影响发电效率,重则引发安全事故;又比如,非法机构不按国家标准收购拆解电池,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加强监管自是责无旁贷,对相关事务也应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以风机以大代小为例,让企业最为头疼的,除了零部件的匹配问题,就是替换时面临的复杂审批手续。根据现行规定,要重新按照履行发电机组进入商业运营的条件、程序并执行有关结算的规定。“这完全是走一遍新上项目的流程,还不如直接去开发一处新的风电场简单。”有企业人士表示,他们的建议是,针对那些退役后升级改造的风电机组,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简便快捷的手续。
四轮驱动
政策制度、技术标准、社会责任、商业模式将合力推动新能源后半生发展方向。
关于新能源本质的反思,将决定其后半生走向的讨论。
远景能源副总经理王晓宇认为,新能源本质不是能源而是技术。与供需关系是决定传统化石能源价格的本质不同,新能源的本质是技术决定价格,其成本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波动,而是一路下降。而且“谁都不敢说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限在哪里,因为谁都无法预测技术的潜力”。
技术进步将提供充足廉价的能源,这一点毋庸置疑。《BP技术展望》预测,到2050年,每年可获得的理论能源将达到455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预期需求量的20倍多。现在的问题已不是“我们能获得足够的能源吗?”而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能源?”
另一个有益的判断是,新能源的本质是灵活性。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廖宇认为,新能源的本质是灵活性。2017年6月7日,英国和德国的新能源发电占比分别达到了50%、75%。这样的高比例,在以前被认为是无法想象的。
新能源作为技术和灵活性的本质凸显无疑。在此背景下,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模式,包括后处理模式正在被打破,新能源供给从绝对短缺,到了绝对过剩、相对紧缺;新能源服务从关注种类,到关注组合、效率。这种碎片化能源系统的后处理,也需要一整套全新处理思路,其中的关键是将政策机制、技术标准、社会责任、商业模式通盘考虑,合力驱动后处理事业前行。
首先,监管部门要超前谋划,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收集处理废弃新能源设备的责任归于生产者,并建立成熟的回收监管体系。2014年初,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将光伏组件纳入其中,规定报废的光伏组件和家用电器作为一类产品,当前和历史安装的都要强制回收处理。
其次,研发机构应针对具体领域,推出相关标准,进而引导不同企业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在动力电池、晶体硅等回收领域已有相应标准,风机领域尚属空白。
再次,制造企业要坚守社会责任,落实好生产者责任制度。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者责任延伸情景具有最佳的成本收益。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参考废旧家电基金补贴方式,生产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时就要将补贴金额投入基金会,再由国家相关部门审核并发给专门的回收企业。
最后,鼓励专业后处理公司进行有益探索,以保证相关商业模式能有造血机能。在依赖规模支撑的基础上,应该鼓励企业创新不同模式。比如可以参照国外NGO的模式,通过会员制,让有能力的会员企业为有需求但没有能力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并由此获得经济效益。
从前半生看,新能源的应用在与时间赛跑,致力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需要加快对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投入。
在后半生,新能源设备的资源化利用也在进行一场与心灵的赛跑,需统筹政府、企业和用户三方利益,发挥政策机制、技术标准、社会责任和商业模式的合力,共同推进、尽早布局,才能避免未来的尴尬。
对于新能源本质和未来,认识已清,方向已明,路径已定。
新能源发展,从重生轻死到生死齐一,需要思辨,更需要行动。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