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发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到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超2000辆
近日,成都市氢能暨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印发《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3年,全市氢能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培育从事氢能相关业务企业100户,其中百亿以上企业1—2户、50亿以上企业2—3户,初步建立健全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的氢能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及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到2023年,全市在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出租车、公务车、共享汽车等领域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2000辆以上;建设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线2条,示范线路总长30公里以上;燃料电池在无人机、分布式能源、船舶、各类电源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建设覆盖全域成都的加氢站30座以上,形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氢能综合交通网络;“氢生活”理念融入大众生活,将成都塑造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标杆城市。
以下是规划原文:
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
氢能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之一,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目前,氢能技术在美国、日本、韩国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初步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发展氢能既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发展氢能产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实现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城市和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关键举措。依据《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全球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氢能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方向。氢能是清洁、高效和安全的二次能源,可实现电、气、热等不同能源形式的相互转化,在交通运输、工业用能、建筑热电联供等领域可发挥积极作用,符合构建全球低碳能源体系的要求。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可满足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8%,相当于2015年氢能用量的10倍,成为全球未来战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氢能作为战略方向,提前谋划布局。其中,美国提出2040年全面实现“氢经济”目标,法国发布了“氢计划”,日本正致力于打造“氢社会”。
氢能已在部分领域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在交通、发电、军事等领域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突破,其中燃料电池电堆成本、功率、可靠性、耐久性及环境适应性等指标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以氢燃料电池提供电力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步投入使用。截至2018年,全球投入使用的燃料电池汽车1万多辆,北美投入应用的燃料电池叉车超过2.3万辆,德国开通全球首列商用氢燃料电池城际列车;日本29万套家用燃料电池系统进入家庭。氢能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坚实步伐。
氢能产业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氢能产业链条长、应用领域广、带动效应强,未来随着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和提升,氢能产业有望爆发式增长。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及氢技术将催生全球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可为3000多万人提供就业机会。燃料电池作为氢能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成为各国发展氢能产业、抢占市场的重点。美国计划2030年部署10万辆以上燃料电池货车;日本计划2020年普及4万辆燃料电池汽车,2030年实现氢能源发电商业化应用;欧盟计划2025年基本实现燃料电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分布式氢能基础设施体系。
(二)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家高度重视氢能开发和利用。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又相继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氢能综合利用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引导并鼓励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提出2020年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国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产业化的坚定决心。
我国发展氢能产业有基础有潜力。技术积累方面,我国已初步掌握了氢气制备、储运、加注,以及燃料电池电堆与关键材料、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集成等核心技术。水电解制氢和天然气重整制氢技术具有一定优势,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已实现国产化,燃料电池商用车具有较强的研发制造能力。产业基础方面,我国产氢规模全球第一,已建及在建加氢站超过30座;已投运燃料电池汽车超过3000辆,全球最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项目投入示范运营。
全国各地争相布局氢能产业。为抢占氢能产业制高点,20多个省市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加快布局氢能产业。上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如皋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启动“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的首个城市,佛山、云浮打造了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基地。此外,山东、北京、武汉等省市也将氢能产业作为重点予以推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氢能产业集群。
(三)成都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及条件
产业链相对完整。成都目前已聚集氢能产业链企业及院所50余户,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检测,燃料电池及整车(机)研发制造等主要环节。其中,上市公司7户,规上企业21户,2018年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亿元。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检测环节,聚集了天一科技、亚联高科、中材科技、华气厚普、中测院等企事业单位;燃料电池环节,聚集了东方电气、荣创新能、亿华通等企业;整车(机)制造环节,聚集了成都客车、中植一客、四川丰田等汽车企业以及中车成都、新筑股份等轨道交通企业。同时,成都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为氢能应用领域的拓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成都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淀较为深厚,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实现产业化突破。东方电气与成都客车联合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客车累计行驶里程50万公里,西南交大研制的世界首列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在河北唐山唐胥铁路投入示范运行,天一科技、亚联高科变压吸附提纯氢技术国内领先,中材科技车载储氢瓶、华气厚普氢气加注设备形成了技术优势。电子科大、四川大学、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钒钛基储氢合金技术等方面具备成果转化能力。
氢资源禀赋良好。四川是水电大省,目前丰水期富余水电可制备氢气约2.53亿吨,加之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能源供给侧改革及智慧能源等利好政策频出,未来水电解制氢市场前景相对较好;氯碱化工产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同时,天然气资源储量富足,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且形成了“三纵三横”的管网格局,为天然气重整制氢提供了潜在的氢源保障。多渠道的氢源供给可满足成都氢能产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抢抓能源革命机遇。发挥成都氢能研发、制造和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生态圈。围绕构建应用推广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力促形成更大区域市场,打造中国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核心技术创新高地、示范应用标杆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重点突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突破氢能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政策机制创新,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带动产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2.优势引领,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成都科技创新、资源禀赋、装备制造、市场规模等优势,整合成都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创新产业链合作模式,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氢能与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氢能产业生态圈。
3.示范先行,市场驱动
政府引导试点示范,支持氢能在交通、能源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为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推广奠定扎实基础。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开放合作,有序推进
扩大国际国内开放合作,引进更多更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高层级项目、国际高端人才及团队落户,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实现“补链、强链、扩链”。明确发展时序和发展重点,实现当前发展与提升长远竞争力相结合,有序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目标
到2023年,全市氢能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培育从事氢能相关业务企业100户,其中百亿以上企业1—2户、50亿以上企业2—3户,初步建立健全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的氢能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及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2.技术创新目标
重点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系统、氢气储运与加注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到2023年,力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体积功率密度达到3.5千瓦/升,冷启动温度达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车载燃料电池系统寿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本大幅下降;车载高压储氢及加注压力达到70兆帕。打造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
3.应用推广目标
到2023年,全市在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出租车、公务车、共享汽车等领域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2000辆以上;建设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线2条,示范线路总长30公里以上;燃料电池在无人机、分布式能源、船舶、各类电源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建设覆盖全域成都的加氢站30座以上,形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氢能综合交通网络;“氢生活”理念融入大众生活,将成都塑造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标杆城市。
三、发展重点
以燃料电池汽车、动车、有轨电车、无人机等为牵引,大力发展氢能、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有序发展氢源供给设备,带动氢能产业成链发展、集群发展。
(一)整车整机
1.优先发展燃料电池汽车
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工程作业车,加快发展燃料电池轿车、SUV/MPV,鼓励发展燃料电池叉车、重型货车。推动燃料电池整车动力集成与供氢系统、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制造。
2.加快发展燃料电池动车、有轨电车、无人机、船舶等
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动车、有轨电车等新制式轨道交通车辆与燃料电池无人机。加快发展以燃料电池提供电力的航空航天、船舶运输、电子信息、各类电源等产品。支持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鼓励开展燃氢燃气轮机研究。
(二)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
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密封垫、碳纤维纸等核心材料。加快发展氢气循环泵、空气压缩机、氢气电控喷射、高压电磁阀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长寿命、高性能、低成本的燃料电池电堆集成。支持发展燃料电池系统及其零部件测试平台、燃料电池控制管理系统、故障诊断系统、能量健康管理系统。
(三)氢源供给及存储设备
重点发展水电解制氢、热化学制氢等制氢设备及氢气提纯设备,70兆帕车载储氢、加氢设备,以及高精度流量计、氢气检测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制氢加氢一体机等关键零部件及设备。探索发展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及合金固态储氢等材料、技术和设备,以及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