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服务那点儿事 不仅仅是手机APP平台

9亿多互联网客户,1.5亿辆以上的小汽车保有量,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这无疑是互联网+汽车服务在中国的最大基础。

互联网+汽车服务那点儿事  不仅仅是手机APP平台

谁都不可否认,互联网+汽车或互联网+汽车服务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大方向。当我们对互联网+汽车服务充满着幻想的时候,却经常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开着改装的小面包车、或者是各式的简易车辆、甚至是骑着三轮车的蓝领工人整天忙着服务于各个住宅小区和大街小巷。这不是别的业务,它正是当前非常红火的很多互联网+汽车服务公司的现状。虽然现状并不乐观甚至是有些惨淡,但仍有不少公司天天喊“未来要成为像阿里一样伟大的公司!”

9亿多互联网客户,1.5亿辆以上的小汽车保有量,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这无疑是互联网+汽车服务在中国的最大基础。在如此大的盘子里,哪一块是你能够吃到的,哪一块是你努努力有可能得到的,哪一块是你根本就不可能拥有的,凡是进入互联网+汽车服务行业的人,都应该事先好好想一想。 

看似有了互联网与大数据就有可能成就互联网+任意行业,但是对于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技术含量的行业来说,并不是任由你的思路或想象就能把所有问题解决。即使以互联网+汽车服务中公认为技术含量最低的洗车来讲,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你为客户提供了方便顾客就会不断买单,从而长期获得赢利。但实际的情况有可能千差万别。

先不考虑这种流动式洗车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和对于环境的污染,单就客户的差异性和不同操作环境对于洗车工作的干扰情况,也会使这种流动式的洗车缺乏一定的标准,更不用说洗车操作时对周围其他人和物品的干扰了。如果再把这种流动式的操作上升到汽车保养和修理,大部分情况下是露天的操作环境,连配件用的是不是真货都存在质疑,更没有什么标准可言,惟一让顾客相对放心的只剩下“透明化”了。 

互联网+任何行业,其本质应该体现出互联互通的方便性、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性、综合流程的效率性。任何行业应用互联网技术,除了扩展其业务的外延之外,提升业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也许才是其核心所在。笔者注意到,在所谓互联网+洗车、互联网+保养、互联网+维修遍地开花的时候,有一些真正理解互联网技术并熟知汽车后市场业务的人,已经在诸如怎样提高4S店的客户回头率、怎样解决顾客在发动机/变速器等专项维修的困惑上做着文章,这些充分利用大数据特点分析业务特征和客户行为特征的业务,也许才是互联网+汽车服务真正应该走的方向。  

笔者体验过互联网+轮胎的换胎业务。它首先根据你的轮胎型号在网站上选择不同的轮胎品牌,然后下单预约,具体更换轮胎时还是需要你自己开着车到你选择的离家最近的操作车间进行更换。但是在你预约的时间内,在同一工位上绝对不会与其他顾客的业务交叉,从而也就没有任何等待时间。因为轮胎更换属于专业的操作,包括换胎、充气、动平衡等都不可能采取流动服务的方式。正是这种仍然需要客户自己上门的方式,才有可能在符合规范与标准的情况下创造出包括服务商与顾客共同的效率最大化。

互联网+汽车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内容,比如服务对象是不是主要定位于对服务价格敏感型的人群,服务内容是不是可以有适当的灵活变动范围,服务结果是不是不可以由顾客的主观评价来计酬,这些都需要不断摸索。如果只是有个什么手机APP平台,服务的核心也只是让客户最方便,那未必是什么真正的互联网+业务,至少它不是可持续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