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骗补引发“血案”:90%车企或将被清退?
就在不久前,彭博社发文称,中国政府将通过提高技术标准来促使一些毫无制造经验的公司出局,并考虑将电动汽车制造商数量减少到10家左右。并援引来自汽车制造行业协会的一位高管称,任何控制措施目的都是去弱存强,政府将推动大约90%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出局。
此文一出,立刻在中国汽车行业引起轩然大波。
此前,记者和国内小有成就的电动车企知豆沟通,该企业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抱怨称,之前由于一些新能源车企骗补事件的发生,包括该公司部分型号车型以及很多车企的车型暂停补贴,即使该公司意图自行补贴以清理库存,但仍无法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首肯。更要命的是,由于之前彭博社的消息,导致知豆开始担心企业未来的命运——能否获得电动车的生产资质。该人士称之前企业的各项资质完全按照国家的各项政策准备。
曾经阳光明媚的电动车,突然要变天?
矛盾新政
记者注意到,在稍早前的8月12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全面提高新能源车企业准入“门槛”。《意见稿》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企业要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经济日报》援引一位未具名行业分析师的话,目前90%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无法在两年内达到这一技术标准。据报道,新加入者需要按照新标准进行审核,此前通过审核也不能高兴太久,2-3年仍需要重新审核,未达标者将被扫地出门。
对此,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薛旭表示,通过行政管控的手段解决会存在很大问题,会遏制创新能力,并会让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幅下降,同时给予已经进入的企业垄断权利,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而让知豆等车企想不通的是,一直以来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今为何又要限制企业进入新能源行业?
去年6月4日,一纸《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悄然出现在国家工信部官方网站上,宣布自2015年7月10日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可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就是这一规定让部分小型的新能源车企看到了希望。
这意味着,2015年7月10日后,新建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资质将大幅放开。在国家主管部门看来,新政策有利于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纯电动乘用车的科研生产。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就曾表示:“生产条件适当放开,能够吸引新的企业以及一些零部件生产商进入电动车生产领域,将为这一领域带来新鲜血液,并形成鲶鱼效应,推动我国电动车产业加速发展。”
朝令夕改
“一会说要开放,一会又要收紧,国家政策如此朝令夕改,真的让我们这些企业很为难。”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人士张路(化名)向记者透露:“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真的。”如果彭博社的报道属实,那么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新政策正好和去年6月4日出台的《规定》意图截然相反。
在今年8月下旬举办的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就曾透露,为了安全起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资质必须要从严审核。而此次百人会夏季论坛的主题也是安全。在会议期间,就有业内人士称这是在为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新规做铺垫。
“安全肯定是政府要收紧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原因之一,但这也不是唯一的因素。” 张路说。得益于不断频出的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0471辆,销量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