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发布
图片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
11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规划》目标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
在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方面,《规划》提出,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后,积极落实国家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进氢能、先进储能、智慧能源系统等领域减排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氢能领域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效电解水制氢工程化技术、规模化氢能储存和输配技术、交通运载和综合供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推动氢能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示范应用,支撑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先进储能领域突破大容量电化学储能材料、组件及系统能量管理技术,推动吉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等规模储能装备研制和产业化。智慧能源系统领域开展能源数字化支撑技术、百兆瓦级虚拟电厂和分布式能源智能化供需调度技术、传感器件与专用芯片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能源系统、综合能源控制、多能互补交易等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支撑低碳能源系统和综合智慧能源园区建设。
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规划》要求,推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协同发展,构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策源地,加速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电池技术方面重点突破全固态电池与燃料电池技术,实现全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的工程化应用。自动驾驶方面重点突破固态激光雷达、成像雷达、融合感知等先进环境感知技术,车规级芯片技术,基于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技术,计算平台、车控操作系统等智能决策技术,基于轮毂电机的分布式驱动、高安全线控底盘等控制执行技术,并实现在车辆上集成应用。网联汽车方面重点突破低时延高可靠车联网技术、路侧实时感知与数据处理技术、云控平台分级架构技术等,实现车辆与路侧设施的协同感知与决策,推动单车智能与网联智能动态融合,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运行。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将胸怀两个大局,自觉站在“国之大者”高度,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紧密衔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是指导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至2025年。
一、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势需求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正在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呈现出多源爆发、交汇叠加的“浪涌”现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研活动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国家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组织者。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科研、生产、市场转化过程一体化现象明显,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加剧全球形势不确定性,更加凸显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明确了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加强“五子”联动,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首都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二)发展基础
2014年以来,北京坚持和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位列第四,展现出蓄势待发、奋楫争先之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开启。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位。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4年的12.6%提升至2019年的15.9%。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产出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出台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五新”行动方案。发布三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加速前沿技术迭代升级。“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80%。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80%,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40%。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科研攻关,在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贡献全国数量最多的源头创新品种。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始终居于国际第一梯队,为科技抗疫贡献“北京力量”。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规划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和13个交叉研究平台。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设立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批引领原始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间在京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覆盖全部民口专项,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怀柔一号”“奋斗者号”等重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显著增强。系统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紧紧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高标准编制实施“三城一区”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在全国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中形成引领态势,怀柔科学城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科学城开放搞活明显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主阵地地位更加稳固。持续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中关村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等国际品牌效应已经形成。
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显著增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政策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等系列法规政策。出台实施“人才五年行动计划”,落实和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积分评估等政策,集聚培养一批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北京在2021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中位列世界城市第三,连续两年位居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
同时,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面临困难与不足: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顶尖人才和团队仍然缺乏,产业发展支撑反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创新仍需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科技北京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使命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发展基点,推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集智攻关、协同突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抓系统布局、抓跨界集成,支持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协同攻关。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整体优势。
坚持先行先试、服务为本。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瞄准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最紧迫的制约障碍,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大胆试、大胆闯,下大力气予以破除解决。围绕人才第一资源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提高精准服务、深度服务、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五子”联动、一体推进。强化系统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谋划、全局性设计、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子”地位,加强与“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形成正向叠加效应。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学科布局与研发布局实现优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7%左右,力争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为有效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支撑。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当年达到210人次左右,顶级科技奖项获奖人数显著增加,世界一流大学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加速培育。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当年超过1.2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辐射京津冀、带动全国的全域联动发展格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速8%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
“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法治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增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更加便利,国际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科学精神倍受重视,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260人左右。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进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
“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预期性指标
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一)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按照“四个面向”要求,发挥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推动“三城一区”内的科技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以提升科研组织化、体系化能力为突破口,打破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行政隶属限制,鼓励围绕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在京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三城一区”内优化布局。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建设,提升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支撑力,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版”。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