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初显 核心技术仍待突破(2)
未来两年,大众汽车集团将在中国推出规模庞大的新能源车型产品组合。旗下品牌将推出超过3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50%的车型将会进行本土化生产。到2020年,集团计划在中国市场交付大约40万辆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交付量将达到约150万辆。而在基础设施领域,从2019年起,大众汽车集团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在中国搭建公共大功率快速充电网络的解决方案。
不只是大众,本田电动化战略已经提速。作为本田在华的两家合资公司之一,广汽本田在广州车展上发布了首款纯电动SUV理念VE-1及首款插电式混动SUV世锐,这意味着广汽本田在新能源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车展上,本田还展示了其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水野泰秀表示,这是本田先进的系统,希望能尽快投放到中国市场。2019年,本田将继续加速推进电动化战略实施和加快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车型投放及技术导入,除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外,未来还将投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到2025年,本田将在中国推出20款以上电动化车型。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明星品牌,特斯拉产能也正在稳步提升,以满足市场的供不应求。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共生产80142辆电动汽车,比第二季度高出50%,这其中就包括以高性价比著称的53239辆Model 3电动汽车。据特斯拉相关负责人透露,综合海运成本及进口关税,特斯拉销售成本比在中国本土生产的车辆高出55%至60%左右。为解决这一问题,特斯拉正在加速上海工厂的建设。在其投产后,特斯拉新能源车在华售价有望进一步下调。
豪华品牌也不甘落后。宝马、奥迪、捷豹都纷纷推出了新能源车型,在表明自身态度和决心的同时,也开始抢滩登陆,分割市场蛋糕。这无形中给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带来不小的压力。
调整补贴方向 持续技术攻坚
当前,我国新能源造车仍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挑战与机遇始终并存,企业需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
首先应持续开展技术攻坚不放松。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担忧与希望,集中在使用可靠性、续航能力、保养费用、智能化程度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仍旧是技术。专家对我国新能源车技术层面突破提出三大方向:一是支持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二是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三是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这三大方向无疑是自主品牌车企须牢牢把握的。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将在中国逐步开展。选取政府有积极性和燃料电池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推广应用示范。续超前说,“十三五”后期和“十四五”将聚焦车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制氢、储氢、加氢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继续强化先进动力电池技术,使新能源车续航短的问题有所缓解。
调整补贴政策,稳步提高门槛势在必行,必须坚决打击骗补行为。就在不久前,工信部发布《关于拟撤销名单的公示》。本批名单包含58家企业的161款车型,其中含14款新能源乘用车,不少主流的自主品牌车企上榜。工信部对撤销这些车型的原因解释称,经统计,2017年9月目录(第十二批)发布后,截至2018年9月底无产量或进口量的车型共计161款,拟从目录撤销。这就意味着这161款车型,在过去一年里一辆也没有生产。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日益完善,钻空子骗补贴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宋秋玲透露,下一步,中央财政将按照国务院统一的动态调整机制。补贴政策仍然坚持扶优扶强的导向,继续提高补贴技术门槛,集中精力集中财力支持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供给侧的改革。“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坚持财政资金扶优扶强的导向,完善财税优惠政策。”续超前也表示,今后将重点从“鼓励买”向“鼓励用”转变政策。
对于车企骗补行为应保持零容忍。除了追回被骗取的财政资金外,还要建立“黑名单”制度,涉嫌刑事犯罪的不姑息,让骗补的车企付出代价,不敢再越雷池。
重视新能源汽车后续使用的安全风险防控也不可或缺。随着保有量快速增长以及车辆电池逐步老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风险逐步放大。对于消费者的担心,专家建议加快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提升产品安全性能;健全全产业链的监管系统,强化电池一致性抽检,倒逼企业更加注重提升安全性,提高整车质量水平。
宋秋玲呼吁,要规范行业准入,高起点高水平有序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防止新上不具备产业基础、缺乏关键技术的项目,严防结构性产能过剩。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