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VS燃料电池 谁能统治新能源汽车的下个十年?(2)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材料工艺层面的突破,目前有关固态电池的专利远超其它类型电池的综合。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应用,预计将耗时5-10年时间。部分先进企业会在2020年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而真正大面积量产预计会在2025年左右。
燃料电池:如何实现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是普及关键
理论上来说,氢拥有比电和油高得多的能量密度,当然这是指利用氢气发电而非直接燃烧氢气。而且一次加氢只需要几分钟,续驶里程达到500-700km,在使用过程中只排放水,没有其它任何废气,是完全的零排放。
然而看起来无比美好的燃料电池汽车要真正大规模商业化普及,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燃料电池的寿命、燃料电池的成本、氢气的成本。概括起来就是要有一套能够使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
当下,如果不依赖于政府补贴,燃料电池汽车仍然处于“天价”状态。刚刚在广州车展上市的大通FCV80官方指导价达到130万元,在扣除国家50万补贴和地方50万补贴之后还需要花费30万去购买这辆轻客,对燃料电池汽车而言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除了一般性的研发投入外,催化剂中贵金属铂的用量是重要的因素。即使目前技术进步,但对铂的用量仍然达到0.3-0.5g/kW的水平。于是一台100kW的燃料电池系统就需要约30-50g的铂,大家参考下市面上铂金首饰的价格,就大概可以对这块成本有概念了。
另一方面,燃料电池系统中如双极板、空气压缩机、直流升压元件等若干关键零部件,国内研发生产企业均较少,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进口,也是国产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这是车的成本,氢燃料的成本同样是很大的问题。氢气制取的方法主要有电解水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两种,前者的成本可以达到后者的3倍以上。然而因为燃料电池对于氢气纯度有着极高的要求(99.9%),在小批量示范运行期间国内还是以电解氢为主。
上海世博会期间,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的成本是70元/kg,按这个价格单位里程的燃料成本甚至高于传统燃油车。
如果可以使用副产氢等可再生能源化氢,每千克的氢气价格将在20-30元左右,对于轿车而言,每千克氢气可以运行超过一百公里,同级别燃油车型运行百公里则需要耗费约8升油,按照目前的油价约需要50-60元。
此时,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成本仅为传统燃油汽车的一半左右。当然,工业副产氢的分离提纯、配送机制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的。
此外,氢气的存储同样是燃料电池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为了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氢气往往要冷却至-253℃以下变成液态存储,这不仅对储氢容器的隔热性能要求很高,而且液化氢气也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大约占氢能的1/3,这会大大降低车载氢能源的整体利用效能。
而在氢气加注过程中,则必须要采取额外的降温措施控制气瓶的温升,这个温度一般要低至-40℃。可想而知,这个加注的过程,需要耗费多少额外的能源实现温控。
不管哪种制氢方式、哪种存储方式、哪种运输方式,氢能源的生态系统都是需要重新建立的,涉及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目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加氢站只有6个。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100座加氢站,然而这只是德国和日本目前的水平。而且加氢站的建设成本超过千万,达到充电站的近10倍,且中间环节的繁杂让加氢站的建设难度与周期要远超过充电站。
固态电池还是燃料电池:电池材料体系和氢能生态谁能率先解决?
谁能代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至少目前来看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边是电池材料体系迫切需要提升,以换取更高的能量密度;另一边是氢能源的生态系统迫切需要建立,以让燃料电池汽车可以走上商业模式正轨。
显然,两个限制各自发展的问题短时间内都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为什么两方阵营里都有着强大的成员在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
短期之内,纯电动汽车肯定会早于燃料电池率先产业化和普及。从动力系统的完成度来看,纯电动汽车已经可以实现商业化,而燃料电池汽车尚需时日。毕竟,当丰田Mirai初期投入生产时,每天3辆的产能根本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量产,即使到2020今年丰田的规划年产能也只有3万辆。
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充电基础设施在国内的建设,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绝大部分的电动汽车用户已经不再为充不上电而担忧。反观加氢站的建设,技术与成本的限制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但不可否认,燃料电池汽车巨大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开发,当下种种产业链上的问题不能抹杀氢能生态系统的优越性,这也是为什么业内普遍将燃料电池汽车视作汽车“共产主义”的原因。
只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技术成熟度、消费者认可度、推广可行度还是政策的导向,造更高续驶里程的纯电动汽车将会成为未来5-10年车企们共同的选择。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