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谁能抢到新能源车制造的门票(2)

“闸门”放开,源自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新能源车的生产资质或将不限于传统汽车厂商。在乐视之外,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万向集团等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也都在热门人选之列。

    《规定》表示,新建独立法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必须是在中国关境内注册;在技术能力上,首先必须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尽管技术门槛颇高、要求颇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王青表示,2009年起,为了对汽车产能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重复建设,国家开始严控汽车生产资质发放,原则上不再发放新资质,此前都是基于传统汽车的角度来考虑新能源汽车生产和产业化,“这次是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生产和商业化的特点和要求,单独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开了一个口子。”

    和有着另一套思维模式的互联网公司相比,一批已经有着一定技术和生产能力积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低速电动车企同样看到了曙光。其中,作为国内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已经屡次和汽车制造资质“擦肩而过”的浙江万向集团有着很高呼声,目前它已经获得专用车生产资质。“万向、御捷、时风居前,微型电动车领域的新大洋知豆、陆地方舟、唐骏、雷丁均有机会,江苏敏安、河南速达、天津清源有可能成为‘黑马’。”昨天下午,稍作思考,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就给记者列出了这么一长串名单。

    专家看法

    严于现标准  防止浑水摸鱼

    “事实上,《规定》并没有放低门槛。”新华信汽车分析师会语梅告诉记者,和目前国家标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相比,《规定》不仅在最高时速和续航里程上高于标准,还新增了对电动汽车的经济性要求,包括制定能量消耗率及制动能量回收能力标准。“举个例子,光山东省就有400多家微型电动车企业,仅整车试制能力一道关卡就能将多数企业排除在外。这是为了真正引入有实力的‘鲶鱼’,防止浑水摸鱼。”

    会语梅表示,高技术要求也会带来成本提升,相较于传统车企的普遍盈利状态,新能源车的利润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目前市场对新能源车的追捧存在一种‘虚热’。和目前互联网企业跨界频繁的家电、娱乐领域相比,汽车有着更冗长和繁杂的生产线,互联网企业想要涉足必须要做好准备。”

    而在王青看来,从非汽车企业进入电动车行业获得成功的最典型代表就是特斯拉。“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由于汽车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移动智能终端,成为IT和网络技术整合和应用的重要载体,未来这些互联网企业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发展中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