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尴尬 纯电动车三大“难以启齿”的隐藏缺陷(2)

在充电标准还未在行业内达成一致时,纯电动车“各充各的电”的情况将持续下去,难以形成统一规模化,令人堪忧。

    但是就目前来看,纯电动车充电桩不但数量有限,其充电标准也不能做到统一,造成车企们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天下电动一盘棋”的局面,让人担忧。

    充电标准的问题存在于硬件与软件两个层面。

    在硬件方面,各个品牌纯电动车输出的电压、功率会有所不同,在采用交流、直流电规格上也不同,且最明显的是,它们的插头都不太一样。这样一来,就造成电动车只能“各充各的”电,互相之间不能形成共享。曾有业内人士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各个车企都希望自己的充电标准可以被归为真正的“标准”,于是争先恐后地夺取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占据数量优势。

    在软件方面,充电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也存在,只是在硬件标准都达不到统一局面。以前,软件的差异并不显得很突出。当为纯电动车插上充电桩后,充电桩与车辆之间是有着“协议”约束的。如果“协议”不一致,即使插头匹配上也不能正常充电;或者充电可以进行,但充电信息沟通不正确,进而损伤电池。

    根据《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规划到2015年底,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40万个充电桩。我国电动车充电的“国标”要求:电动车的接口为五眼,可以采用交流和直流两种方式,但除此以外,对于电压、功率、电流都没有具体要求。

    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电池技术得不到有效突破,纯电动车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公用充电桩的建设程度。在充电标准还未在行业内达成一致时,纯电动车“各充各的电”的情况将持续下去,难以形成统一规模化,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