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为IT企业推新能源车铺路 有钱就能任性?
特斯拉的成功,让许多与汽车无关的科技公司看到了希望。 资料图片
12月9日,乐视董事长兼CEO贾跃亭终于在自己的微博上“捅破窗户纸”,公开了近来让业界猜测已久的乐视造车计划。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放宽了对电动车生产的准入限制,但有三点明确的限制,以进一步推动国内电动车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规定》的出现,对于早有意图进入造车领域却苦无生产资质的IT企业来说,是否意味着机遇?
新政策为IT企业推新能源车铺路
由于此前生产电动汽车,需先获得普通乘用车生产资质,很多有志于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欲入无门。想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除了很多没有拿到轿车生产资质的汽车关联企业,很多行业外企业也跃跃欲试。其中IT、电子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墙外主要的“窥探者”,小米、乐视网(300104,股吧)等都已经谋划多时。
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在未来拥有不可限量的市场空间。而特斯拉的成功,也让许多原本与汽车行业无关的科技公司看到了进入这一领域的希望。
贾跃亭在微博中提及:“潜行一年的SEE计划复制乐视生态垂直整合的成功模式重新定义汽车,通过完全自主研发,打造最好的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建立汽车互联网生态系统,使中国汽车产业弯道颠覆欧美日韩传统巨头。”
这意味着乐视公开了其在造车项目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车载智能系统,在布局客厅之后,让新能源汽车成为乐视生态布局的新切入口。
无独有偶,此前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已经到美国硅谷研发小米的新产品。巧合的是,硅谷正是目前全球最热的新能源汽车特斯拉总部所在地。据悉,去年雷军拜访了特斯拉CEO马斯克,之后撰文谈电动车,“相比他的其他计划,我对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很感兴趣。”小米或许就是试图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公司之一。
小米公司相关人士向笔者透露,政策的放开对于想进入电动车领域的“外行”人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会将不同领域的一些优势得以显现,使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充满活力,对于市场的开发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未来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
笔者试图请其就政策问题及小米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做出解释,但截至笔者发稿时,仍未收到小米公司的进一步回复。
基础条件明确企业生产资质
为了激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活力,相关部委领导不只一次地提出要“放进两三条鲶鱼”,把新能源汽车这潭水搅活。现在,又正值国家提倡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混合经济所有制;两相作用下,把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的口子向民营企业张开,几乎水到渠成,但张开是有条件的。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曾表示,对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整车生产领域,我们的主要态度有两点:一点是,门是打开的;另一点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条件,即这个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不是一片空白,做了长期的准备、研究,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开发团队。
这无疑是为了防止“拍脑门”的决定而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虽然在政策方面放宽,但还是对企业提出了三点必要的要求,只有达到方可有生产的资质。
首先是必须有三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并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其次就是试制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数量不少于15辆,并且一次充电后续航不得低于100公里,同时最高时速必须在100公里以上。
不仅如此,对于纯电动乘用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这些企业还必须做出不低于5年或10万公里的质保承诺。《规定》中还指出,新建企业只能生产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其他乘用车(包括增程式电动乘用车),不能生产任何以内燃机为驱动动力的汽车产品。
综合这三个要求,新能源汽车的放开,更多针对已有一定造车基础的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而此前热门猜测的互联网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整车领域,则被第二条、第三条要求排除掉;而第三条对样车的技术要求则把大部分想要转正的“低速电动车”挡在门外—样车试制技术要求,样车最高时速超过100km/h,0-50m加速小于5秒,电池续航里程超过100km,城市工况下制动能量回收对续驶里程的贡献率不低于15%,除非一些低速电动车企业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达到标准。
这也意味着,新进入企业在纯电动车技术方面,将要比现有生产企业达到更高的标准。现有汽车生产企业,其产品只需要满足国家标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中对纯电动乘用车的规定,即最高时速超过80km/h、电池续航里程超过80公里即可。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朱春波认为:“门槛设立还是比较高的,虽然很多企业或许想尝试,但是国内目前能达到这些要求的企业屈指可数。”
只放给纯电动和增程式
2009年前后,为了对汽车产能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重复建设,国家开始严控汽车生产资质发放,原则上不再发放新资质。
按照这项政策,小米、乐视这种非汽车行业企业,除了收购或和其他整车企业合作,完全没有进入纯电动汽车生产领域的希望。
特斯拉的横空出世,让决策者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不一定出自传统车企。传统企业受制于政策和自身的既有资源等,往往在发展和创新新能源汽车上更保守,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狭窄。针对纯电动车放一批非汽车行业企业进来,能否出个中国的特斯拉?
朱春波认为,《规定》就放开纯电动车准入征求意见,确定了准入政策的大致框架,要求企业在申报前具备一定的条件。其实今年年初,放开纯电动车准入的政策制定就已经启动,目的是放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进入,口子不宜放得太开,要保质而不是一味地看数字方面的增长。
《规定》要求的三条基础能力中,最核心的是:申报企业需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整体来看要求比较高,不过要求正向研发能力并没有标准的衡量准则,有些是可以通过购买和合作实现的,就像目前的传统车企一样,通过合作还是充满了机会。”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认为。
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有电池、电机、电控三项,在《规定》中要求了两项—电池、电控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电机可以通过采购获取。
此后,申请企业要根据投资项目的基本要求编制投资项目申请报告,按照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等进行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对不能保持生产准入相关条件、投产后产量过低、不能履行承诺、已经破产或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等情况的企业,进行相应地惩处。
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确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要求新建企业只能生产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其他乘用车(包括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不在准入范围内。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IT界的大举进入,在国家大举推动的新能源电动车市场上将出现优势互补的情况。这意味着在保证汽车产品使用多样化的基础上还提升了自身知名度,达到双赢的目的,或许这才是双方利益最大的平衡点。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