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全面发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需尽快完善

从全球范围看,未来跨国车企将大举进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大而不强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我国急需以建立国际优势产业为目标,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尽快消除短板,迎接国际竞争。

1482224183495349.jpg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初步建立了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配套设施建设在内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了从起步期到快速成长期的飞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日趋加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急需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助力全行业克服困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目前,有四大短板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第一,产业发展理念普及不足,投资风险较大。尽管日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为我国汽车产业描绘出未来15年的技术发展蓝图,并确定了产销规模与发展速度的目标,但外界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市场定位的理解仍存在偏差。汽车发达国家普遍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颠覆传统汽车的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智能互联、无人驾驶等先进科技均被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而我国不少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理解还停留在“四个轮子+沙发+电动系统”的层面,以为只要能将合适的零部件拼装起来就可以造车,导致家电、建材、房地产、金融等外行造车热持续升温。在行业快速成长阶段,优胜劣汰加剧是重要特征,以落后理念引导的投资行为必将导致大量的投资失败,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第二,全产业链技术标准过低或缺失,产品安全性不佳。2015年以来,我国发生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17起,今年上半年发生8起,事故率达到0.1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随着老旧车辆的增多,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安全问题的源头在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过低或缺失。以续驶里程要求为例,国家规定纯电动乘用车≥100公里,客车≥150公里就能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达到了200~300公里。显然,现有的奖励标准不利于车企提高技术水平。从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存在核心技术标准缺失和落后的问题,电机、电控、整车领域的技术标准未能及时跟上。

第三,企业创新精神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很多企业的发展战略仍然因循跟随市场的老路,企望坐等先进技术成熟后引进或仿制,以为节约了研发费用占了大便宜。更有企业道德缺失,见利忘义,想方设法骗补,导致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平均水平与汽车发达国家相比低下且差距扩大。做大容易做强难,实践证明,只有自主创新才有做强的希望,一味依赖外援在技术上容易为人所制,最终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徘徊,经营风险极大。目前,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巨头受技术与规模限制尚未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但从其技术突破的高度与速度看,实现产品性能的颠覆性升级无需太多时间,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是其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首选。届时互联网时代的“长尾效应”将加大优胜劣汰的力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或重蹈智能手机领域“苹果效应”的覆辙,实力不济的中国企业将面临困境。

第四,重销轻产,行业可持续成长动力不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多集中于产品销售推广领域。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推广奖励、用电优惠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助推了产销量的大幅提高。但也应该看到,低价促销模式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与产品附加值,容易让企业向中低端看齐,出现低价竞销倾向。在生产领域,企业研发所需的大量资金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解决,科技进步只能靠单兵作战,缺乏强大的社会智库支持,技术进步与成长动力不足。随着补贴的退坡,产品市场适应能力差的缺陷将逐渐凸显,企业研发、生产体系将面临较大压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从全球范围看,未来跨国车企将大举进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大而不强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我国急需以建立国际优势产业为目标,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尽快消除短板,迎接国际竞争。

首先,要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加快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当前国际汽车产业正在进行大规模结构调整,我国汽车业只有加强自主研发,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需结合汽车强国的发展战略与现状,制定政策目标的实施步骤,细化产业优势的建设任务。这是做强我国汽车产业,有效保护国内汽车市场的重要途径。同时,行业投资准入标准还需更科学,在鼓励业外资本进入的同时,从产业规划的角度避免低水平无效竞争,保障社会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其次,要建立科学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严格进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提高产品竞争力。从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看,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并非遥不可及,瓶颈在于目标不明确、主观不努力、合力未形成。笔者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参照国际标准,尽快出台科学先进的新能源整车生产技术标准,以此带动零部件与配套设施技术标准的制定,逐步完善或补充电池、电机、电控、充电桩等产业链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标准,尽快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达到国际水准。同时,完善并严格执行对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与惩戒制度,敦促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

再次,要加大对创新实力强、合规经营的行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各生产领域的龙头企业已经产生,但市场地位并不稳固。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家世界一流的领军企业,是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市场集中度、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笔者建议出台优惠的财政政策,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生产拥有先进技术的汽车,扩大产品出口,引进优秀人才。同时,还需出台优惠的金融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海内外上市、发债扩充资金来源,继续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参股、并购在全球优化资源配置。

最后,要加快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大对研发、生产环节的政策支持。严格执行补贴政策退坡制度,推动企业加快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型。将政策扶持的重点由销售环节转向生产环节,以税收优惠代替补贴发放,提高全行业的生产积极性,堵住骗补的政策漏洞。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尽快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基金,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凝聚精锐研发力量,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建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出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财政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