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条腿走路风险隐现 中国车企需慎思而行

尽管今年11月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5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但整体不足5%的累计产销增长率,还是把汽车产业从高增长拉回到相对低增长空间。

单条腿走路风险隐现 中国车企需慎思而行

在经济新常态下观察汽车产业的运行,不仅要看产品数量上的增长,更要看到产品结构的变化。当前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车企最大的差别在于SUV车型与B级及以上中高端车型所占比重的不同。当前中国品牌车企的立足重点在SUV,中高端车型的比重不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单条腿走路风险隐现,需慎思而行。

尽管今年11月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5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但整体不足5%的累计产销增长率,还是把汽车产业从高增长拉回到相对低增长空间。 

不过,相比其他制造行业而言,汽车产业给人的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实际上,在经济新常态下观察汽车产业的运行,不仅要看产品数量上的增长,更要看到产品结构的变化。 

中国品牌以SUV立天下 

如果以分别代表德、美、日、法、韩的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东风神龙、北京现代,以及代表中国品牌的长安、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江淮等几家基本能覆盖整个乘用车产业状况的企业来看,今年1~10月两项主要指标已在表1和表2中有所反映。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车企最大的差别在于SUV车型与B级及以上中高端车型所占比重的不同。以SUV车型为例,合资车企的占比全部在30%以下,而中国品牌车企除了吉利一家之外,其余各家企业均在30%以上,江淮与长城更是高达70%和90%以上。可见,当前中国品牌车企的立足重点在SUV。 

而在B级及B级以上中高端车型方面,合资车企中除了东风神龙(目前只有雪铁龙C5和标致508两款B级车)所占比重稍少之外,排在前三位的合资车企均有30%以上的中高端车拥有率,代表韩国车企的北京现代也拥有超过25%的中高端车产品。当然,这里为了避免对德国车企的重复计算,没有列出另一家实力也很强的车企——上海大众的数据。 

中国品牌在B级及B级以上的中高端车型方面乏善可陈。比亚迪除了将所生产的思锐、G6等纯B级车计算在内之外,还把尺寸相当于B级车的e6、M6、S6、S7以及唐全都归入B级车之列,因此才有了超过30%的中高端产品拥有率。而吉利因博瑞、EC8两款B级车在市场上销量还可以,因此也有了6%不错的拥有率。而从其他企业来看,长城只有哈弗H8、H9,长安只有睿骋,奇瑞只有东方之子,江淮只有宾悦等可算作B级车,但前两家销量不高,后两家的相应车型已基本上不生产,中高端产品比重都很低。 

未来之争要看中高端 

从历史跨度看,在2009~2014年这六年中,中国品牌车企与合资品牌车企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表3与表4中可以发现,即使只观察2009年与2014年两年中外车企产品结构的情况就能发现,在做对比的中外11家车企中,2009年只有合资车企中的东风日产、北京现代与中国品牌车企中的长城、奇瑞、江淮等在生产SUV,其他车企还没有开始生产SUV。从2009~2014年的对比情况看,包括中国品牌与合资车企,各自的SUV产品在其总生产产品中所占比重均显着增加,尤其是中国品牌车企的增长更为迅猛。即使拿今年前10个月的产销状况与去年相比,6家中国品牌车企中除了吉利与奇瑞之外,其余4家车企的SUV产品比重均有大幅提升。 

5家合资车企中,除了一汽-大众因为其SUV车型均是奥迪品牌只有小幅增长之外,其余4家车企从SUV占比增长幅度来看也并没有输给中国品牌车企多少,仅相隔不到一年时间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这一点上与中国品牌车企保持了一致。 

新常态下的稳步增长不意味着不增长,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产品结构调整也并不意味着只拿SUV来说话。在趋势越来越明朗的市场结构变化中,合资车企肯定会在大家都看好的SUV产品上后手发力,当年合资车企对小型车的产品下沉策略似乎已在部分SUV车型上隐现。 

尽管在此没有再次统计B级及B级以上中高端车型,但有一个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即整体市场中B级及B级以上中高端车型比重在稳步上升的同时,中国品牌相关车型的比例却止步不前或明显下降。除了吉利、比亚迪等少数企业之外,大多中国品牌车企在孤注一掷力拼SUV车型的同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中高端车型的研发与生产。即使像长城H8、H9这两款企业自认为非常出色的车型,真正放在市场的大海中一下子就被其他车型淹没了,基本上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这或许是未来中国品牌车企继续前进的最大障碍之一。

单条腿走路风险隐现 中国车企需慎思而行

单条腿走路风险隐现 中国车企需慎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