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内主流燃料电池商:都在做政府生意(2)

【3】雄韬氢雄 这是上市企业雄韬股份(SZ:002733)下属公司。雄韬这家公司我研究的太透了,正所谓爱过恨过。 这家企业在铅酸电池时代是个小霸主,有

【3】雄韬氢雄

这是上市企业雄韬股份(SZ:002733)下属公司。雄韬这家公司我研究的太透了,正所谓爱过恨过。

这家企业在铅酸电池时代是个小霸主,有点锂电池时代宁德时代(77.200, -0.83, -1.06%)的感觉——当然优势没这么明显啊;后来老板看走眼了,转型锂电池迟了点,虽然现在他的锂电池也放量了,但是再也回不到第一梯队了。

这回这个老板就想弯道超车,投巨资搞燃料电池。别说,到目前为止搞得还像模像样。

他是武汉理工的技术,收购的武汉理工氢电,然后到处挖角,融合了新源和同济的技术,1年多时间,在武汉理工技术基础上,就鼓捣出62KW的燃料电池,批量生产出40多千瓦的燃料电池。

在建的燃料电池产能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全国第一,不管是电堆、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都能自己生产,膜电极还出口到普拉格。然后在武汉和大同在建和建成了3个加氢站。

工信部18年推荐的燃料汽车中截止10月份排名第三,作为一个才融合了1年多的草台班子,只能说这个效率是真牛啊。当然张老板是花了大钱的不管是收购武汉理工技术团队作为基础还是大价格挖角,只能说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1年半前张老板吹过的牛都慢慢兑现了。

【4】明天氢能

这是一家新源动力和同济技术为主的团队,领头人当年号称江淮汽车四大导师。这家企业坐落于安徽大别山深处小城六安,网红财上海的老家。

这家企业别看不起眼,从去年开始异军突起的感觉,基本上燃料电池的全产业链都能自主研发,和安徽的地方政府也合作的不错,开通了氢能源汽车示范线路,配套了工信部推荐的燃料汽车,也建成了加氢站,燃料电池车间也开始批量生产。

并且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没有资本的介入情况下,一群技术人员默默无闻的开发出来的,可以预期的是,后期一旦外部资本介入,必将是风起云涌。

【5】爱德曼

看名字就知道是和德国佬合作搞得,技术当然是来自德国。

公司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做金属电极板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系统及总成的专业生产厂家,目前开发了30KW和35KW级燃料电池堆,并已通过40KW电堆测试和国家机动车强制检测,在18年工信部推广名录中貌似有1种车型配套他们的燃料电池。

这哥们最牛的就是他的金属双极板,这块谁都没他牛,个人猜测是德国的技术。去年在广东南海那边签了个合同号称要投资30亿,年产8万台燃料电池,应该是仅次于雄韬氢雄了。

这几家都是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有完整的产业链,从电堆到发动机到催化剂都能自主生产,都建设有氢加注站。

除了新源外都和地方政府有完整的合作模式——这个太重要了,燃料电池早期做的都是政府的生意,你不和政府合作不寻求政府订单,谁来当小白兔啊。

其实像江苏新能以及上海的几家都有自己核心技术,但是没有大的和政府合作的协议,所以就没有列举进来了。

说到这,必须说下雄韬张华农这个老狐狸,搞政商关系不是一般的牛,选了武汉和大同两个城市搞氢产业链,自己和合作伙伴真金白银掏了大约10多个亿吧,然后“忽悠”政府的引导基金以及各类银行贷款,反正两个产业园号称投资100多亿。

他的两个城市选的太好了,都是号称要转型做氢都的,武汉,东风汽车所在地,曾经的汽车之都,锂电池时代落伍了,也想弯道超车——一个想弯道超车的企业找到一个想弯道超车的政府,一拍即合。

至于大同,那是形势所迫,节能减排是大方向,大同的褐煤太不环保了,但是用来生产氢气却很适合,大同太需要氢能源转型了,所以给了雄韬一个这么大订单。然后政府的钱也进来了。

后面他的公交车肯定都要换成氢能源的,公交车换完还有重卡,山西拉煤的重卡不要太多,后面只要技术成熟强制换成燃料电池,生意不要太好,当然前提还是技术要进步。

这些是我心目中的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限于能力也有一些没统计的。当然主流的厂商绝不是这些,像潍柴动力(SZ:000338)、广东国鸿、上海重塑、北京氢璞、浙江氢途,但是他们或多或少都不是自主产权的产业链。

像广东国鸿配套的也很多,但是有个问题,他是巴拉德授权的某个批次的燃料电池,升级换代后人家不授权你就没技术了;潍柴动力虽然是巴拉德大股东,可合资公司依然是授权模式,以后大风来了,人家不给你授权就成然并卵了。还有些企业都是从巴拉德购买的电堆然后自己做配套,不能算是完整产业链了。

上面这些都是在2018年给汽车做过配套的,其实更多的燃料电池技术是掌握在央企手里面,华电国际、东方电气这些企业的燃料电池技术也都很不错的,我就不一一列举。

另外,主流车企包括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都有一定的技术储备,这东西如果真的风来,这几个企业分分钟能赶超的——雄韬股份花了10来个亿用了不到2年时间就做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全产业链企业就是个例子。

当然,越来后面,卡位成本就越来越高,可能过2年要砸50亿或者100亿才能达到雄韬的卡位优势。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主观揣测的,所以也不是很准确,不作为任何参考依据。

另外,氢燃料电池产业现在还是示范运营阶段,不具备锂电池技术的推广条件,所以这个时候作为投资人要多看少动,等到技术成熟、政策和配套跟上、产业资本大量涌入的时候再投资也不迟。

这需要的时间和等待,是1年还是5年、10年谁也不知道,也许甚至是永远都不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