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19 新能源汽车行业十大最热议话题(2)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在2019泰达论坛上明确指出,事实上,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在2019泰达论坛上明确指出,事实上,由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法规缺失,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等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条件。

因此,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技术特点不同,有各自适合应用的场景,未来应该是互补、共存,而不是替代的关系。随着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核心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必将释放巨大的潜力。未来燃料电池汽车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清洁环保的特性将逐渐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点八、股比开放后的首个合资项目:光束汽车

11月29日,长城与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项目于江苏张家港启动,一个是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先行者,一个是中国创新高效的民营企业,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16个月之后,在这片还是空地的厂区,未来15年或许会再造一个奇迹。光束汽车项目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17亿元人民币,年标准产能16万台,预计员工约3000人。

光束汽车由股东双方各自出资50%成立,成为中国汽车市场股比开放的首个试金石。光束汽车不仅是长城汽车首个合资整车企业,也是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电动车合资项目。光束汽车生产的首款车型或为一款续航里程超500公里的纯电紧凑型SUV,MINI的纯电动车型将在其后的生产序列中进行排产。

在长城汽车和宝马双方签署合资协议的三个月前,发改委发布了放开汽车合资股比的决策。但长城汽车与宝马依然坚持了50:50的持股比例,以完全对等的姿态进行合作,无论是生产,还是研发,都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效率、品质方面的优势,实现真正的资源互补与合作双赢。光束汽车的第一款产品,将是合资企业自有的独立品牌,第二款产品才是MINI电动版,这在以往的合资案例中,也是首例。

光束汽车不再是中方仅提供土地与资金、外方提供技术,而是在双方平等、互补的基础上展开的“联合研发 中国制造 服务全球”的崭新模式。

热点九、德国、美国加码电动车补贴

2020年,已经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之年。在中国财政补贴政策即将退出之前,德国却计划在现有补贴基础上再提高50%。

具体而言,售价4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动汽车补贴由4000欧元提高至6000欧元,插电混合动力车型由3000欧元提高至4500欧元;新增4万欧元以上的纯电动车补贴5000欧元,插电混合动力车型补贴4000欧元;取消之前售价6万欧元以上车型不补贴的原则,并将补贴政策有效期从既定的2020年底延长至2025年底。补贴金额的一半或将由车企、经销商等承担,另一半则由德国政府承担。

此外,德国联邦政府将投入35亿欧元扩建5万个公共充电桩,预计到2030年将有700万至10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建设100万个公共充电桩。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也正在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补贴而努力。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12月22日提出《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法》的讨论草案,拟对新能源汽车税收减免补贴进行重大调整。

按现有税收抵免政策,消费者在购买新电动汽车可获得7500美元退税。车企累计销量达到20万辆之后的6个月内将退坡至3750美元,随后的6个月退坡到1875美元,最后将不再享受任何资金补贴。

讨论草案计划调整为:单一车企,0-20万辆累计销量单车税收补贴7500美元;20-60万辆累计销量之间单车7000美金税收补贴,累计销量达到60万辆以上时补贴逐步下滑;首次对二手电动车进行补贴,单车补贴1250美元,另外根据电池容量进行额外补贴,合计不超过2500美元或车价的30%;重量达到14000磅的车型鼓励电动化,车企可获得相当于销售价格的10%作为补贴,上限为10万美元/辆,前提必须是纯电动;其他还包括充电桩基础建设运营贷款、从业人员税收抵扣等。

在汽车工业转型升级之际,中国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推出一系列产业政策,完善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了战略领先。欧美等国也开始纷纷效仿中国的早期成功经验。

热点十、“锂电池之父”获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古迪纳夫教授和斯坦利·威廷汉教授以及吉野彰教授,因在锂电池发明道路上所做的奠基性贡献,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人的获奖再次让锂离子电池成为行业焦点。

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是公认的锂电池之父,他发明了锂离子可充电电池和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并发现了古迪纳夫-金森法则,用于确定超交换(superexchange)材料磁性符号。1991年,索尼基于古迪纳夫的理论,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

此次,和古迪纳夫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还有美国宾汉顿大学的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旭化成集团研究员、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Akira Yoshino),威廷汉被称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之父,吉野彰则在1983年运用钴酸锂阴极和聚乙炔阳极制出了世界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