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多管齐下促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窗外,午后的长安街,车队川流不息。室内,吸引眼球的是深红色茶几上一辆黑色的红旗电动车模,以及墙上挂着的探索一号拍回的月面图。卸任科技部部长后,依旧钟情于汽车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其位于中国科协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我们的访谈。
11月9日,全国政协召开第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议政建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此前,为筹备双周座谈会,致公党中央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调研组,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四省市,针对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全产业链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座谈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发言,与到会部委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还有诸多委员在网络议政平台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召开,对定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跟踪落实相关调整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8年前从海外归来的万钢,职位多次变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汽车创新发展的设计和推动。谈及这个话题,还要从他归国前的1999年说起。当时就职于德国奥迪汽车公司的万钢,在组织德国汽车工业界博士工程师代表团回国访问期间,向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发洁净能源轿车。
当时社会上对轿车要不要进家庭有不同看法,他的态度旗帜鲜明: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家庭不能没有轿车。问题是,我国国情决定,如果轿车进家庭,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我国石油短缺;二是大气环境污染;三是我国汽车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解决这三个难题呢?他给政府决策部门的建议是换个发展路子,不必走西方走过的老路,那就是前瞻部署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彼时国外电动车产业刚刚起步,他认为我国调整思路可以一举三得,实现跨越式发展,追上汽车发达国家。2000年,他应科技部领导邀请,回国担任了国家“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总体专家组组长。
后来的近2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按照这样的思路取得了快速发展,如今已在规模上位居世界首位。针对外界对技术路线的争议与误解,他再三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能片面理解为只发展纯电动,要根据国情,按照规划,电动、混动和燃料电池多管齐下。
“新能源汽车要参与国际竞争,只有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才能生存下去,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开放合作的魅力。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聊起汽车产业,万钢娓娓道来,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创新机遇与挑战,到如何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以及传统内燃机产业转型升级等热点话题,我几乎插不上嘴。夕阳余晖,我真切感受到这位学者出身的领导,对中国汽车的情结和情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
何伟: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产销量已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保有量也居全球首位。从产业规模来看,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首次突破百万辆;从技术水平来看,一批整车和动力电池骨干企业茁壮成长,新能源乘用车的主流车型续驶里程已提升至300 公里以上;从国际竞争力来看,2017年有4家中国企业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对于这些成绩您怎么看,您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阶段?
万钢: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上汽集团时指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能不能占领制高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汽车行业的竞争焦点。汽车行业是市场很大、技术含量和管理精细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活用好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自2001 年启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以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全球先行者,整车和部件出口欧美日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我们高兴地看到,新能源汽车优势车企持续投入、加快研发,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新产品,快速占领市场;一些新兴汽车企业勇于创新,利用互联网优势,从中高端和共享市场切入,塑造品牌形象;合资企业也先后推出新产品,得到了政策支持和市场欢迎;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快速提升,进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前沿。在公共交通领域,深圳市已在全球率先实现 100%城市公交电动化,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正在加快公交客车、出租车、共享汽车的全电动化,充(换)电基础设施也在加快建设和完善中。
在政府的积极作为、科技的支撑引领、巨大的市场规模、创新的商业模式共同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和加速了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
“尽快着手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规划。”
何伟:从导入期到成长期,这意味着什么?处在关键的过渡阶段,在进一步取得规模发展的前提下,从国家层面,是否应该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设定新的战略考量?
万钢:引领产业变革、支撑转型升级,首当其冲就是要坚持战略引领,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担负起引领转型升级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双重使命。从能源供给侧来看,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量已超过 40%,燃煤发电效率提升、排放降低,走在世界前列,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委员们认为,在认真总结前期规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着手研究制定面向 2035 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新时代创新方向和战略目标、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提出全面实现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给产业界一个长期、明晰的发展预期,坚定各方信心,率先落实改革开放新举措,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产能转换,确保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
“聚焦重点、拓展和完善新能源汽车重点科技研发计划,确保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何伟:“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叠加融合大势,既为产业带来了转型变革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向这个看得见的、令人期待的产业未来,全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渴求与日俱增,企业也是压力与动力并存。您认为,我们应该在哪些重点领域加大创新力度?
万钢:面向未来,科技创新仍然是引领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引领支撑。
早在2001年,我们就确定了涵盖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电动化发展方向,聚焦电池、电机和电控核心技术“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当前,要根据产业和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短板和竞争优势,与时俱进、加大投入、超前部署,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提升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
一要明确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方向,遵循市场需求,充实完善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整车产品要在综合能效,如高效率、轻量化、网联-智能化等方面提高质量。要把安全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指标,从动力电池的单体、模块、电池包、电-热管理以及结构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实现最佳系统解决方案。
二要继续提升“三电”核心技术,加强高能量动力电池、高功率燃料电池、高性能驱动和高效率能量回馈、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
三要协调推进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增程式)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当前要加大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力度,攻克核心技术、基础材料和关键部件难关。
四要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最佳载体,着力研发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鼓励跨界融合,构建和利用好开放共享公共技术平台。
五要科学制定技术标准,加强检测能力,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综上,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重点、拓展和完善新能源汽车重点科技研发计划,确保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远近结合、供需匹配,协调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何伟:技术创新,必然会涉及全行业都关注的技术路线问题。除了纯电动汽车,是否应该鼓励新能源汽车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协同发展?
万钢:要坚持远近结合、供需匹配、协调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路。在这个思路引导下,近些年,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和发展公共交通,我国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共享汽车入手,逐步拓展到私人用车,合理有序地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的综合竞争优势。
去年以来,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呈快速增长趋势。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及时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向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展,充分利用内燃机领域新技术,促进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的融合发展,诸如推动稀薄燃烧、均质压燃、转子发动机等科研成果应用于增程式发动机。在带动产能转换的同时,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