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样品指标不断突破 半固态进入产业化发展早期阶段

研究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研发和中试,中国固态电池产品单一性能指标不断突破,业界披露的全固态电池样品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超过700Wh/kg,循环寿命超过3000次,充电倍率达到5C,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的技术基础日益牢固。

固态电池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2025年)》。研究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研发和中试,中国固态电池产品单一性能指标不断突破,业界披露的全固态电池样品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超过700Wh/kg,循环寿命超过3000次,充电倍率达到5C,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的技术基础日益牢固

图 1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

图 1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EVTank,伊维智库整理,2024.12

从电池企业选择的技术路线来看,EVTank指出,全球固态电池企业布局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在电解质选择方面,硫化物技术仍是更多企业(38%)的远期路线选择,其次为氧化物路线(含复合路线)占37%。负极材料方面,硅基负极和含锂金属负极是当前固态电池的主要材料,在更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上主要选择锂金属负极。正极材料方面,目前以高镍三元为主导,未来将逐步向更高比能富锂锰基发展。

图 2 全球固态电池企业技术路线选择

图 2 全球固态电池企业技术路线选择

注:根据企业现公布情况统计;电解质包括复合电解质

资料来源:EVTank,伊维智库整理,2024.12

从产业化角度,EVTank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半固态电池出货量已超过3GWh,全固态电池已经处于样品和中试阶段。EVTank总结到固态电池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崛起,成为新能源领域竞争的新战场,企业及各大研发平台也在不断对固态电池现有问题进行攻关:如通过掺杂、界面工程等的方式改善离子传输问题;通过添加剂、涂层、结构设计等改善锂枝晶生长问题。另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引入,改变材料研发范式,大幅提升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效率,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提前增加了可能性,叠加行业激烈进程态势,业界企业均将2027年视为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时间节点。

在《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2025年)》中,EVTank还对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技术发展现状、工艺路线、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降本路径、以及关键材料的现状、工艺和技术难点解决方案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如需要了解《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2025年)》详细框架,请联系工作人员索取!

查看更多报告请点击: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年度白皮书

【联合发布单位】

EVTank:专注于全球电动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研究的权威第三方机构,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生产商、购买商、供应商、投资者、银行、政府提供独立而权威的专业研究服务。

EVTank

伊维经济研究院:在国家主管部门支持下依法设立的一家专注于新兴产业领域研究和咨询的第三方智库,研究院下设汽车产业研究中心、节能环保产业研究中心、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中心。研究院主要服务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规划、招商服务、市场调研、行业研究、企业管理咨询、投融资咨询、可行性研究等专业服务。研究院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深圳、重庆等地方设有分支机构。

伊维经济研究院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独立研究机构,总部位于北京,专注于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研究和咨询服务、大数据研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权威、独立和专业的第三方行业研究报告和数据。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

【订阅热线(微信同号)】:

18910778962/耿女士 17685898640/宋先生 17863967037/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