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趋势凸显 2019新能源电池行业谋变(2)
四、退补硝烟渐去,市场化竞争开启
2019年,新能源补贴新政还没有定论,但大幅退坡已定调。国家相关部门也明确了补贴政策的“退坡、调整、退出”机制,计划在2020年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
2019年,退补硝烟渐去,市场化竞争开启,回归产品本质是关键。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接受度有了较大提升,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还非常低。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分别增长59.9%和61.7%。保有量方面,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6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9%。
要想提升消费者购买并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产品性价比及安全性是关键指标。
在价格方面,目前来看,六氟磷酸锂、动力型电解液、电池级碳酸锂、干湿法隔膜、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三元之523、622等产品价格已经触及阶段性底部,降价空间不大,动力电池整体价格企稳,目前以上产品获国家财政补贴主要依赖科技口的创新、技术、专利等补贴,而非新能源汽车财政资金补贴,退不退坡影响不大!2019年外资车企跑马圈地,高性价比产品、竞争力车型陆续在今年上市,国产电动车降价空间打开,这将极大地利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推广应用!
而在安全性方面,公开数据显示,从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共发生了59起。其中,新能源乘用车起火33起;新能源商用车起火26起。电动汽车起火主要原因是碰撞、自燃浸水等。
还有一组数据显示,因起火事故频繁曝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缺陷调查。2018年,多家企业先后共实施召回10次,涉及13.38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受调查影响召回12.14万辆,占2018年新能源召回总量的91%。召回车辆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动力电池、气囊、制动、电气设备等。
2019年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好的消息是,在政策层面,工信部等部委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开展了组织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广泛开展生产一致性专项监督检查等多项工作;在企业方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的检测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安全测试方面,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在设计开发时,采用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安全标准,90%以上车型可以一次通过检测。在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测试方面,通过2018年开展的覆盖国内80%以上电池品牌的测试结果来看,目前单个产品检测通过率超过95%,以电池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具备较好的安全和可靠性。
五、充电桩向充电网方向升级,开启新一轮“跑马圈地”
2014年国家开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充电设施,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按照主管部门的预计,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按照“适度超前”、“一辆电动车配置一个充电桩”的思路,要在5年内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剧增,在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资本大批量铺桩“跑马圈地”,车桩互相制约、各自为战、价格不一等乱象丛生。
在“野蛮生长”下,2018年,与共享汽车一样,在连年亏损状态下,充电桩企业历经“投资潮”、“退市潮”、“倒闭潮”。
激烈的市场厮杀过后,充电桩行业也开启寡头竞争时代。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充电基础设施新增33.1万台,相比于2017年全年的24.2万台,增长36.8%,新能源增量车桩比近3:1(2018年纯电动汽车销售98.4万辆),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稳定增长。截止2018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77.7万台,同比增速为74.2%。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运行情况来看,截止到2018年底,30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中,特来电运营12.1万台、国网运营5.7万台、星星充电运营5.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1.5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这五家运营商占总量的87.2%,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12.8%。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2月21日上午,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特来电、万帮四家充电巨头在河北雄安新区签署合作协议,以合资公司形式结成强大联盟,国内充电四巨头的合体,或将会进一步加剧强者愈强态势,加速充电市场的洗牌。
寡头竞争时代,充电桩企业如何才能实现盈利?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中就提出,有序充电技术侧重于解决“车—桩”互动问题,未来要考虑电网侧“车—桩—网”互动的实际应用,已建充电设施要能够满足“车—桩—网”的互动要求。
充电网是什么?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300001)董事长于德翔在ABEC 2018论坛上表示,充电网一是电动汽车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网络,二是连接车联网、互联网形成的三网融合新能源的互联网,三是智能制造+充电运营+数据服务的价值闭环新生态,四是新能源和新交通双向深度融合的新产业。
按照车桩比1:1来看,我国的充电桩数量远远不够,充电桩必须向充电网方向升级。
数据显示,2018年从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各省、区、市数据情况来看,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加速发展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6.5%;示范推广地区和积极促进地区共占23.5%。
2019年,大量的空白市场,必将引发新一轮充电网的“跑马圈地”。
六、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2018年是中国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10周年,动力锂电回收市场首次迎来高峰。2019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威乔在ABEC 2018论坛上透露,动力电池含有各种可回收利用材料,一辆电动汽车平均使用正极材料50公斤、负极材料40公斤、电解液40公斤,若按2009-2011年中国投入10万辆锂电池电动汽车计算,2014-2018年将催生5000吨正极材料、4000吨负极材料、4000吨电解液;若按2020年投入200万辆锂电池电动汽车计,2025-2027年将催生100000吨正极、80000吨负极、80000吨电解液。一旦废弃动力电池不能得到有效地回收处理,不仅对环境的污染严重,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高威乔认为,乘用车电池平均寿命5-8年,出租车和物流车平均2-4年,电动客车电池寿命平均5年。根据测算,2018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会进入大规模退役阶段,退役动力锂电池达到11.99GWh,其中三元电池8.85GWh,磷酸铁锂电池3.14GWh。2020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将接近25.57Gwh(折合成18.57万吨),2022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将接近45.80Gwh(折合成30.98吨),2018-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9.10%以上,以含金属价值量计算,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维护部主管何春光也在ABEC 2018论坛上介绍,相关数据显示,初步判断梯次电池发展趋势如下:2020年纯电动车退役电池容量将分别为1737万kWh和684万kWh,合计2421万kWh转入梯次利用市场;2020年后每年电动车退役的电池容量分别有1475万kWh和6311万kWh,合计7786万kWh转入梯次利用市场。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以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为主。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70.6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生产39.2GWh,占总产量比55.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生产28.0GWh,占总产量比39.7%;其他材料电池占比4.8%。三元电池的原材料中钴、镍、锰、锂、铜、铝等回收价值高,拆解回收价值高;磷酸铁锂电池则在梯次利用中的价值较高。
在回收政策体系方面,工信部2017年《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2018年《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框架发布,要求生产者对电池回收负责,保证电池“源头可控、去向清晰”,以便于减轻回收拆解环节工作量;同时倡导以 PACK 电池组的形式用于梯次利用,减少回收难度,提高行业效率。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深圳、广东、京津冀等地相继出台了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具体部署。
企业布局的速度也不慢,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华友钴业、南都电源、格林美等企业也展开了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国内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存在三大主体:社会群体回收量占总量的85%以上,再生铅生产企业的回收量约占8%,蓄电池分销商的回收量约为7%。也就是说,正规渠道回收的铅酸电池仅占15%。
铅酸电池的前车之鉴犹在,锂动力电池在市场刚刚爆发的初期,更应重视正规回收渠道的建立。
目前,各大行业群里,不断有电池回收的消息弹出:“现金回收工厂PACK厂废旧锂电池、BC品等一切锂电材料”、“现面向全国各地大量现金收购各种大巴车电池组和各类电池组、废锂电池、正负极片、钴粉、镍带”……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发消息的回收企业,通常不是正规渠道,值得大家警惕。
总体而言,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正在建立之中,行业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有待完善,还应建立完善的回收渠道,让消费者明确知道正规而便捷的回收途径。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