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群狼闯入 自主品牌“霸主”格局迎考(2)

就此次大众与上汽签署的战略协议而言,双方将在新能源项目上投资65亿元人民币用于对上海大众汽车安亭生产基地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新能源汽车。特斯

  就此次大众与上汽签署的战略协议而言,双方将在新能源项目上投资65亿元人民币用于对上海大众汽车安亭生产基地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和宝马i3、i8等进口新能源车型也正在进入各地方市场。

  此外,上周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经国务院同意通过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自2015年7月10日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包括纯电动和增程式)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受《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意味着电动车企业准入门槛大大降低,方便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纯电动乘用车科研生产中,如果条件符合,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也将获得新能源汽车的准入资质。

  届时,我国新能源车型将呈现自主品牌、国际品牌带来的合资车型、进口车型以及由互联网等民营资本打造出的纯电动汽车三股势力。

  补贴由终端转为全产业链

  细观最近政府频发的补贴政策,可以看出补贴方式逐步由销售终端向流通、生产乃至基础设施等全产业链转移。“这种补贴方式最为合理,未来市场将更为开放,除了一些地区的现金补贴只针对自主品牌之外,不限行、单独摇号、生产准入等方面,国外品牌也将一并享用。随着现金补贴逐年退出,自主品牌霸主地位将面临严重的考验”。罗磊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新能源车型由亚迪秦、荣威550和逸动EV三强把控,相比较而言国外新能源车型较少,但江淮汽车副总经理张金汉却认为:“外资企业不是没有产品,只是之前时机未到。自主品牌能否抵御国际品牌的竞争,关键还在于近年内是否能够实现产品和品牌的突破。”

  眼下,上汽、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解决产能不足的情况下,也正急于打破品牌瓶颈,纷纷发布了“绿芯战略”、“542”等新能源战略。在产品布局上,不仅有突破50万元“天花板”的比亚迪·唐,未来上汽还将推出廉价的“特斯拉”。在国外品牌未进入之际,各大主机厂希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作为自身的品牌壁垒。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国外品牌认为时机仍未成熟,并不会在纯电动领域投入过多精力。但是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未雨绸缪总比措手不及要好,况且已经有比亚迪、新大洋等企业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