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一文读懂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2)

具体举措包括:明确生产企业是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服务保障、动力电池回收处置和推广信息上报的第一责任主体;建立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机

具体举措包括:明确生产企业是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服务保障、动力电池回收处置和推广信息上报的第一责任主体;建立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机制;建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等。

在宏观导向方面,各省市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意义认识更加全面深刻,除了环保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等基本考虑外,还将本地新能源汽车发展与推动能源革命、缓解城市拥堵、推进两化融合等工作相结合。

在推广补贴方面,主要省市基本依照《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财建〔2015〕134号)、《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6〕958号)等国家文件要求和规定,对本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进行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包括:调整提高推荐车型目录门槛并动态调整、设置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等。

在充电配套方面,总结来看,2017年部分省市的政策重点主要体现在调整充换电服务收费标准方面。

在投资建设方面,2017年,江苏、天津、广东等省市纷纷响应《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开放”这一关键词定位未来产业发展格局。通过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并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国家经贸政策的保护,被放归到适者生存的国际竞争海洋中。总体来看,行业的进一步开放是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所构建的的一种倒逼机制。

什么风险值得警惕?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0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

受“双积分”政策的影响,诸多汽车生产厂家目前正全力布局新能源技术路线,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考虑到现有地方规划产能的总和已远远超过国家对于该产业的预期目标,对于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是否已经过剩问题这一问题,业界也有诸多争议和见解。

一方面,规划产能并不等于实际产能,仅仅将各地生产主体上报的规划产能相加,就得出“新能源汽车产能已经过剩”的结论还为时尚早。此外,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激发主体投资热情、形成百花争鸣的局面是必经过程。

另一方面,各地需警惕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过剩的趋势和风险。与产业和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传统汽车行业不同,新能源汽车尚处在技术快速更新迭代期,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在无法预料未来技术路线的情况下,大批项目盲目上马要承担很大风险。因此,各地要注重对于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投资和产能规划的科学引导,不可过分冒进。

专利真是急需补齐的短板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逐渐成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博弈异常激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大国主要为传统的汽车大国和汽车新兴市场国家。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韩国,五国申请量占全球申请量的75%。

但从整体来看,对比新能源汽车强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后发劣势依然显现,急需甄别、补齐产业专利短板,夯实汽车强国建设的专利根基。比如,我国专利申请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专利申请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持有率低,国内核心专利申请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所掌握;国内企业专利申请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技术布局优势,未来存在专利壁垒和侵权风险的可能性较高。

核心技术进步明显

电池、电控和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配套企业布局是衡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从各省市的企业布局数量来看,我国电池和电机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方面,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研发制造水平大幅提升,部分国产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同时,标准工艺不统一、智能制造水平不够等也是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驱动电机产业布局方面,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车用驱动电机技术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并自主开发出满足各类新能源汽车需求的驱动电机系统产品,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

加氢站布局相对落后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联盟内成员单位累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213903个。2017年全年新增公共类充电桩72649个,增长率达到51%。

与备受各地重视的充电设施建设相比,我国加氢站布局却相对滞后。2015年之前,我国建成运行的少数几个加氢站基本属于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大运会等)中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的配套设施,在示范项目结束后就失去了持续运行的动力。2015年之后,随着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升温,加氢站建设及规划的数量已有所增加。虽然全国各地很多城市也都在规划建设加氢站,但是整体还未形成规模。

全国各省市加氢站数量统计

全国各省市加氢站数量统计

当前,各地加氢站规划建设面临的共性难题在于缺少规范化的审批流程和明确的主管审批部门。

一方面,很多省市的规划部门将加氢站这一新生事物等同于已经完全市场化的加油或加气站,在加氢站选址及用地性质方面照搬国家对于加油站和加气站的标准规范,这种“一刀切”的解决方式,是造成加氢站规划建设“一址难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监管审批部门不一、审批流程繁复,导致审批效率较为低下,各省市加氢站建设企业在审批流程手续方面,通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民众对新能源汽车关注度持续上升

我们抓取了2017年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新闻的评论,通过模型抽样得到的有效分析样本共有300699条,其中积极评论为26510条,消极评论为18272条,中立评论数大于85%,这表明对新能源汽车持中立观望态度的民众仍占到绝对多数。

民众对新能源汽车关注度持续上升

通过数据内容分析可知,2017年公众较为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话题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品牌、动力类型、价格、补贴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