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持续火热 充电设施建设模式百花齐放

与此同时,群充电、众筹建桩、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各种商业模式也应运而生。随着各种类型新能源汽车大量进入平常百姓家,充电基础设施也将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新能源车持续火热 充电设施建设模式百花齐放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已建成各类充换电站835座,交直流充电桩3万个。与此同时,群充电、众筹建桩、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各种商业模式也应运而生。随着各种类型新能源汽车大量进入平常百姓家,充电基础设施也将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近些日子,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来——今年6月产量创新高,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领先;京津冀新能源车政策密集发布;沪穗多元化政策力挺新能源车;北京“七二七”服务站让京城新能源车主安心无忧;南京有望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7000个;河南4亿元助力新能源客车推广应用;全国首家电动汽车超市在北京开业;今明两年将有4款续航里程超3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来袭…… 

中国工业报记者观察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派大好形势下,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各地充电桩(站)的建设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是否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截至2014年年底,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近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全国共建成充换电站835座,交直流充电桩3万个。尽管离通常认为的车与桩1∶1的配置数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国内充电桩(站)建设推广模式已经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对于不同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有着不同的参考意义。 

充电设施建设日益规范 

我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起步于2008年。中汽中心政策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工程师武守喜介绍,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当年7月北京奥体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站正式投入使用,这可以算做是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最早之作。 

从政策层面上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经过第一轮推广、上海世博会和深圳大运会、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布、第二轮推广,国家已明确将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并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财政部等部委也于2013年出台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决定继续示范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并明确各地需对充电设施建设给予财政奖励。 

武守喜表示,事实上,国内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支持力度从小到大的渐进历程。 

2008~2013年,国内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刚刚起步,相关部门、行业、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车辆推广上,对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引导力度不足,导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时期有几个特点:一是地方政府支持态度不明确。各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指导、土地供应、充电电价等方面的态度一直不明确,很多城市的充换电站所用土地是临时用地,电价是临时电价。二是电力企业一枝独大。产业发展初期,电力企业、石化企业、整车生产企业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依靠自身优势,都希冀在充换电设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到2012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擅长网络运营的中国普天成为主要的投资运营商。三是充换电设备市场鱼龙混杂。该时期,充电桩生产数量众多,同一功率的充电桩价格有的高达几十万元,有的仅几千元,乱象丛生。

从2014年开始,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提升和相关指导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电网公司也改变了以往的商业模式,完全放开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权,任何企业都可投资建设充电设施。而国家电网也改变策略,将专注于城际互联,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四纵四横”为支撑的覆盖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内的所有示范城市的城际快充网络。同时,国家电网也为其他充电基础设施企业做好了供电服务准备。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出台全国电价政策,全国性的相关规划指导意见也即将出台。 

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已成国际共识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与中国目前所采取的许多措施相近,美、日、欧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均采取了政府直接补贴等方式,如政府在车辆购买和使用环节提供的直接补贴、税收减免和特殊权益等仍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