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开拓日本之路:用60年跨越3小时航程的“距离”(2)
在欧美日等地区,对中国产品的“傲慢与偏见”长期存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观点就颇具代表性。“中国素以生产廉价、耗油的汽车著称。”“中国每年出口大约100万辆汽车,基本上销往新兴市场。大多数产品无法通过进入欧洲市场所需要的安全测试。”
比亚迪电动巴士在日本京都投入运营
2015年,比亚迪向日本京都首次提供5辆电动巴士。彼时的日本媒体还在观望,部分日本网民的态度则反映出汽车强国的“余威傲慢”。有网友表示:“还不知道一年后是啥样儿,估计跑着跑着就散架了。”“总感觉这车的事故处理费用和乘客赔偿费用会很高!”
对此,刘学亮笑言,“唯有靠严谨的态度、领先的技术、过硬的实力才能在高手林立中站稳脚跟。你严谨我就比你更严谨,长期的、不厌其烦的沟通交流”。
在过硬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运营数据面前,日本部分网友的这种“挖苦”此后即被日本媒体自己驳回了。根据日本杂志《BUSRAMA》2016年的报道,运行一年的比亚迪电动巴士受到司机、乘客、运营者的一致好评,质疑烟消云散。
而比亚迪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逐渐扭转了日本民众对中国车企的态度和看法。
时间追溯到2004年,比亚迪站在了东京法院的被告席上与索尼公司对簿公堂,这场事关电池技术的诉讼传得沸沸扬扬。此事以比亚迪获胜告终之时,正是日本汽车工业正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开始。
随后,比亚迪收购了世界最大汽车模具公司在日的一家大型工厂,这是中国汽车企业第一次在有“工业之母”的模具领域布局,引起日本汽车行业的高度警觉。
2018年3月5日,日本媒体《M&A Online》在题为《中国比亚迪集团收购世界最大汽车模具公司》的文章中称,其实比亚迪的电动巴士早在2015就已经被日本采用了,今后尤其要关注比亚迪的战略。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下,有心人会发现比亚迪的海外“逆袭”不是个例,不是偶然,这是对市场的坚信,对技术的坚信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到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除了在载人航天、深海潜器、超级计算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电动汽车、电子商务、智能支付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透过比亚迪,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正从以往亦步亦趋的“跟随者”、“模仿者”、“无名者”,逐步转变为世界方案的引领者、开创者,从不符合标准到如今成为行业标杆。
“现在是电动车制定标准的时期,当未来你开始考虑电动车的时候,比亚迪就是一个参考系。”刘学亮发出感慨。
而我们或许应该想得再大一些,在新能源时代,希望顺应发展大势的中国汽车工业能成为整个世界的“参考系”。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