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国大失败:马斯克轻视本土化的惨痛代价
这是一篇一个月前写的旧文。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与特斯拉中国几位高管,还有从美国来的几位特拉斯全球高管,一道饭聚。
虽说是朋友介绍,但事前事后,这个气氛绝对不轻松。特斯拉的这几位高管,一个月内纷纷离职,现在回想起来,跟特斯拉这样美国纯正的创新企业,在中国严重水土不服,有很大关联。
好不夸张的说,其实马斯克虽然左手《连线》杂志封面,右手《时代周刊》创新领袖,但在中国,也就等同于一个“进城的乡下人”,既不懂中国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一批富有的年轻消费者,也不屑于倾听富有经验的中国管理层切中肯綮意见。最终落得个高高举起,重重摔倒。
某种程度上说,马特克创造精神虽独步硅谷,但在中国市场,他的成熟商业经验,可能还比不上一个上海民营企业家。
以下为一个月前写的旧文:
前阵子经好友介绍,与特斯拉中国高管,以及美国总部来的两位分管服务和产品体验的副总裁,一道吃了顿饭。
参与交流的还有上海报业集团,和讯网,新华社等重要媒体高管。
推杯换盏之间,大家纷纷震撼于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颠覆一切的气概和执行力。乃至有与座美女媒体高管,将纷纷抢进新能源车领域的本土厂家,定位为一味模仿,从未超越的“土狗”。
不过在特斯拉中国两位美女高管看来,中国媒体,显然过于高估特斯拉的能量了。在谈论特斯拉面临的市场拓展,服务配套,营销策略,以及投资布局等一系列问题时,两位特斯拉美国高管也连连说,特斯拉名声很大,“规模其实还只是一个小公司。”
这并不是一个故作谦虚的论断。自从第一辆特斯拉“纯电动车”,在马斯克天才般的想象力,和强韧的意志力驱使下成功面市以来,特斯拉的股票,已经一路从2010年刚上市时近20美元,上涨到了如今近300美元。
马斯克从最初的PAYPAL创业大获成功,到一路创新连续推出特斯拉汽车,往返式便捷航天设备SPACEX计划,以及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商SOLAR CITY,均获颠覆性成功,再叠加特斯拉股价涨幅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得全球创业者和众多企业家,均颇为追捧特斯拉。
创始人光环效应,既让特斯拉一进入中国,就获得了空前轰动营销效应,同时因为坚持直销带来的低价策略,也让许多财富人士,能够立即入手这款创新的电动车,并快速将驾驶体验分享出来。
当然,巨大的光环效应,在第一批驾驶者分享体验后,并未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比如最早入手特斯拉的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在详尽描述驾驶体验后,将一连串的吐槽,浓缩为“200万级别的驾驶体验,10万级别的内部表现”。
这话虽显尖刻,但其实指出了特斯拉在中国,若要在未来得到一个更强的爆发,还是得多倾听和关注中国车主“本地化需求”。
在迎合中国车主注重汽车内饰和空间布局上,众所周知日系车做得最好。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丰田早年推出的油电混合车普锐斯,在美中两国市场,都能大获成功,即便价格昂贵。
面对参与饭局的人士连连抛出的特斯拉本土化不足,对中国市场长远投资承诺也没有体现等问题,特斯拉美国高管表示,三到五年内,特斯拉优先战略仍然是确保新车型SUV MODEL X的推出成功。至于中国制造布局,包括电池,整车,零配件等,仍然要到几年后方能考虑。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