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阿波罗计划外 当今主流的无人驾驶公司现状如何?(2)
另外,在国内,特斯拉L5智能驾驶能否完全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场景内的其他车辆。“自动驾驶是否安全,可能取决于别人”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福特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老大哥福特智能驾驶技术的现状。福特正研究L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而且计划在2021年先用于共享汽车平台。正如笔者提到过的,作为传统车企巨头,财力雄厚的福特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拥有诸多布局。
今年2月份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Argo AI 大部分股权,收获其自动驾驶软件开发能力;此前还联合百度投资了激光雷达生产商Velodyne;更早的还包括3D地图生产商Civil Maps、机器视觉公司Nirenberg Neuroscience以及机器学习企业SAIPS。 福特凭借着强大的造车能力和财力,轻易将一众从事无人驾驶的硅谷明星公司斩落马下。
虽然在Navigant智能驾驶研究水平中获得了“榜首”,福特所持有的观点仍然认为开发无人驾驶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进程,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从有到普及也需要时间。但他们确定无人驾驶并非科幻,而是确确实实可以成为现实的东西。至于进度,福特副总裁曾表示,普通大众要购买到一辆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可能要等到2026-2031年。共享无人汽车之后的5-10年会是消费者接受无人驾驶的转化期。
Waymo和Uber
作为打车软件起家的Uber,在无人驾驶浪潮下所感受到的威胁无疑是最为巨大的。Uber明白如果错失无人驾驶,在技术逐渐成熟的未来,很快会有新技术将他们取而代之,到时他们将失去所有机会。在这种压力下,Uber采取了最为激进的方式,以重金买下Otto,以双倍薪资挖人,甚至让仍处于灰色地带的无人车开始接客,无一不表现出这家硅谷明星公司的焦虑。
相比于拥有千亿美金的现金储蓄的谷歌,Uber这个他们面前的小朋友对于无人驾驶可谓豁上了“身家性命”,力争进入行业的第一梯队,在每一步上,都与大佬展开直接竞争。特别是Waymo“泄密门”而引发的诉讼纠纷更是将这种竞争导入白热化。2017年2月23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起诉Uber,称其收购的 Otto员工窃取了Waymo的多项商业机密,要求Uber暂停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
而Uber还击称Waymo在打击竞争对手,旨在用法律纠纷来延缓研究进度。4月25日,美国法院裁定出炉,要求Uber必须向谷歌自动驾驶部门Waymo移交收购Otto的信息。至此,Uber的处境将更加艰难,而与之相反的Waymo在裁定出炉的同时扩大了无人车测试规模,将测试车辆增至600辆,并在凤凰城发起了免费乘坐的活动。
道德伦理问题
自动驾驶有望将人类从驾驶汽车,这个最不安全也是最浪费时间精力和各种资源的领域解放出来,将带来整个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革命。但是人类一直心存疑虑:到底要不要将自己的性命寄托与一台机器?这种担心也衍生出了很多版本,呼声最高的是传统道德哲学在新时代的翻版:自动驾驶的道德问题。
如果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遇到了这样一个困境:在马上就要出车祸的当下,左边是一个老人,右边是五个孩子,它应该怎么判断,如何选择行动?
这个问题是传统道德问题关于绝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翻版,老套但很有意思。但实际上,第一,这是一个人类都无法处理的问题,那么人类凭什么要求一台机器来处理这个问题?第二,实际的场景要比问题中理想的场景要复杂的多,这种讨论本身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
事实上,人类在做出道德判断时,是直觉在发挥功能而非理性,理性的作用在于事后为直觉辩护。当人类碰到类似道德问题时,是没有时间来给理性发挥空间的。而机器会考虑的是车辆轮胎的抓地力如何?刹车情况如何?路面是否湿滑?左右行人距离和方向?临车位置?然后让人工智能来判断最优的解决方案,笔者相信,超过99.999%的情况下,机器会得出更优解。
但是话说回来,自动驾驶的道德问题是存的:那就是到底该不该尽快普及智能驾驶?如何降低事故死亡率,才是最大的道德问题。
统计结果表明,交通事故有70%是人为因素:酒驾,打瞌睡,走神。中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超过25万,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人类为什么会对自动驾驶心怀疑虑,在于我们对智能驾驶和人类驾驶持双重标准:
1.对智能驾驶的标准,100%安全前,我都不会去使用它--这个标准自然是达不到的
2.对人类驾驶的标准,其实是没有标准
如果我们统一标准,将自动驾驶的标准设定为“统计意义上人类司机的平均水平”,那我相信这一标准早就达到了。现在我们看到业界对于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无非是在“超过95%以上人类司机的水平”还是“超过99%以上人类司机的水平”上努力。智能驾驶将会让事故率和死亡率数量级的下降,可以最大限度的“拯救”那些“本该被人为因素撞死的人们”。道德问题的答案很清晰,那就是我们应该尽快普及自动驾驶。在这个过程中所要跨越的,更大程度上是法律和人心的障碍,而非技术障碍。
结语
全世界有数百家车企,也有无数有能力有野心的科技巨头或者初创公司,只有在大数据,机器视觉,造车能力,人工智能等领域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智能驾驶领域脱颖而出。所有人都想拔得头筹,不仅仅限于百度,特斯拉,福特或者是Waymo和Uber。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战略和方向,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智能驾驶领域,以目前的形势可以称之为百家争鸣,而第一梯队的特斯拉,谷歌,通用,福特还有如戴姆勒,苹果,英特尔等等,已经初现群雄逐鹿的雏形。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推进,各大企业白热化的真实道路模拟测试,以及机器视觉、激光雷达的发展,2017年的智能驾驶领域势必更加精彩纷呈。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