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专利拆“封”新能源汽车行业“开放时代”
独木难成林,丰田早有前车之鉴。1997年,丰田推出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并实行专利技术封锁,给后来者的进入设置了重重障碍,结果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变得异常困难。
1月6日,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来自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成了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这一天,丰田高级副总裁鲍勃·卡特宣布,丰田决定向全世界开放5680件燃料电池技术专利使用权,包括倾力打造的最新氢燃料电池车Mirai(中文名为“未来”)的关键技术专利。
丰田公司不仅以封闭的产业链著称,其对技术专利的重视与封锁更是给其他企业设下了无数的专利“陷阱”。如今丰田突然解封专利,与他人慷慨共享多年研究成果,这究竟是怎么了?
按照鲍勃·卡特的说法,开放我们的知识产权将带来更高的社会价值,打破这些传统的企业壁垒后,我们可以推动他人的研发速度,以更快、更有效和更经济的方式迎接未来。
换掉冠冕堂皇的说辞,丰田开放专利根本动因在于它要和纯电动车争抢技术路线,因此,它需拉拢更多力量共同把燃料电池市场做大。只有这样,其已投巨额资金研发的燃料电池汽车才可能实现普及推广。
对中国自主品牌而言,这份“免费的午餐”看起来颇为诱人,然而,业内人士提醒,采用丰田专利仍需谨慎,避免被套牢。
德国慕尼黑Grünecker专利事务所的一项电动车专利指数统计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已为其混合动力以及电动汽车申请了超过4600项专利。这一数据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汽车企业。
虽然一直视专利为生命,但丰田决策层明白,2015-2020年是第一代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期,汽车生产商、政府、学界和能源供应商之间应打破常规进行协作。该公司宣称要“消除传统的公司边界”,“更快、更有效、更经济地加速新技术的发展”。为此,丰田选择在新年伊始宣布开放5680件燃料电池技术专利使用权,其中包括1970项涉及燃料电池堆技术、290项涉及高压储氢罐技术、3350项燃油系统软件技术专利以及70项氢气生成和供应技术。
除了加氢站技术专利的开放不附加任何条件外,丰田此次开放专利都附带一定条件。首先,相关企业使用专利时,需要向丰田提出申请:“关于具体使用条件等,将会单独协商签订协议”。其次,专利需要如时间被限定到2020年底;第三,丰田请求(但不强求)提供自己的专利的互惠协议。
一直以来,丰田汽车都强调从“节油”和“摆脱石油”两个角度,推行“节能的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驾齐驱的全方位战略。与之对应,丰田的技术路线很明确:一是节能型的混合动力技术;二是替代能源的燃料电池动力。
除了研发出称霸世界的混合动力技术,丰田在燃料电池领域也潜心研究了20余年。2014年12月,一款名为Mirai的燃料电池汽车汽车正式推向市场,宣告丰田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走向量产化。据了解,Mirai最大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加满燃料的时间为3-5分钟。
燃料电池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氢进行发电:纯氢被注入罐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作用产生水,这一过程同时也能产生电。产生的电能带动电动机工作,继而驱动汽车的机械传动结构。由于其排出的尾气产物只有水,燃料电池汽车的环保性不但超越了以石油为动力的内燃机车型,还远优于混合动力车与纯电动车。
然而,丰田要想推广燃料电池车依然困难重重。目前,虽然本田、现代、宝马、通用等多家企业也在探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并陆续将有产品推出,但总体而言,燃料电池汽车只是各车企布局未来的一个准备,并未真正形成市场。换句话说,丰田面对的是一个空白的市场,单打独斗显然难以完成消费者的教育与市场的培育。
燃料电池推广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而这又容易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根据需求预测,2015年燃料电池车的年产量将为700台。如果仅仅依靠这样的销量水平,建设用于燃料补给的加氢站根本无法盈利,因此燃料电池汽车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推进。然而,若没有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普及,燃料电池推广也就难以实现。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