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能源产业风口 看大咖如何为新能源车发展“保驾护航”?

近日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8)上,多位部委官员表示,今后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不仅不会减弱,而且还会实施更多新举措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聚焦新能源产业风口 看大咖如何为新能源车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接近80万辆,产量达到79.4万辆,销售达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预计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1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的明确,政策走向一直备受行业关注。近日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8)上,多位部委官员表示,今后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不仅不会减弱,而且还会实施更多新举措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以下为中国电池网(微号:mybattery)摘选“大咖”发言进行总结。

科技部部长 万钢

科技部部长 万钢

科技部部长万钢称,2016年我们曾经提出,未来内燃机发展方向仍然有专用化、电子化和轻量化的趋势。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142万辆,中国达到77.7万辆,占新车销售比例的2.69%。全球新能源汽车累积销售已经突破了340万辆,其中在中国行驶的电动汽车超过了50%。从现在发展的趋势上看起来,内燃机与电动化的相结合,将成为车用动力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在万钢看来,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智能化、纯电驱动的发展。纯电驱动发展的方向,智能化最合适的载体是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动力系统方面,我们要重心更多的放在算法、芯片等这些最基础的共性的关键技术方面。

接下来,需要继续完善政策创新,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财税方面,坚定2020年电动汽车财政补贴退出的同时,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科技部明确延长车购税优惠措施,同时汽车节能积分制和相应的奖励制度也快完成,加快碳交易制度、支持商业创新模式以及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份额这个方面都还需要政策下力,以政策创新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另外,还应该着手研究有关于新能源汽车综合能力和超低排放的技术标准。主要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能力、综合效率的提高,实际上和它的能量密度有关、和它采用的增程器的效率有关、和它的轻量化有关、和它的保温管理系统包括和它的能量回馈有关,这些综合的效益才能够保证他得到最佳的效率,同时得到排放更加低的技术标准。

工信部部长 苗圩

工信部部长 苗圩

工信部部长苗圩称,目前充电基础设施仍然是发展的短板。我国现在车桩比只有3.5∶1,2020年规划建设公共充电桩数量约50万个,如果按照2020年200万辆年产销量和500万辆保有量来看,不但没有优化这个指标,还会进一步恶化这个指标。同时,充电设施的布局也不够合理,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还不到15%,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存在着运营企业盈利困难和消费者充电价格偏高的双向矛盾。

苗圩认为,政策体系仍需要完善。在货币化支持政策逐步退出的情况下,使用通行便利等后续接替的政策需要提前研究,抓紧布局。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支持政策的衔接还不够充分。不同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部分城市设置地方目录,导致消费者选择车型空间大大的压缩,造成了市场的割裂,抑制了发展的活力。

另外,核心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突破。从整车来看,真正意义上新一代纯电驱动的平台大多还没有纳入企业的研发计划,已有的平台大多是利用原来燃油车进行的改装性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在拉大,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还亟待完善。

补贴政策调整势在必行。如果推迟到2020年底一次性调整,还不如分段释放调整的压力,使大家能够平稳渡过退坡的影响。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金融信贷、保险、租赁、二手车交易等营销和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化的积分交易平台,提供多种交易方式功能,还要研究制定积分经济管理的措施,激活积分交易市场。提前研究发布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的要求,加快建立商用车积分管理制度。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林念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林念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目前将开展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清理规范,修订《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探索在全国碳排放市场开展新能源汽车碳配额交易,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完善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的政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施“零排放行驶区域”等措施。

同时,完善制度供给,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智能汽车测试生产、销售使用等领域的立法进程,营造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法治环境,推动智能汽车网络服务、信息安全、共享出行、金融保险等领域管理政策制定出台,为智能汽车商业化应用积极创造条件。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刘宝华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刘宝华

在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看来,目前充电行业面临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一是充电设施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盈利能力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二是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在整体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车企参与度相对较低,动力电池充电技术升级难以协调;三是充电设施总量虽然较大,但技术水平偏低。各类充电设施只能实现单向充电,难以为电网互动,私人充电设施提供智能共享服务;四是充电运营企业众多,手机应用程序较多,运营商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