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的困惑与希望:销量占比连年萎缩 夹缝中市场仍可期(2)

为了解决PHEV“不用电”的问题,上海市采取了建立统一监管平台的做法,实时监控车辆的纯电使用情况,并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PHEV要先安装充电桩才能上

为了解决PHEV“不用电”的问题,上海市采取了建立统一监管平台的做法,实时监控车辆的纯电使用情况,并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PHEV要先安装充电桩才能上牌,同时给予电价优惠等措施,不断提升PHEV的纯电使用率。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主任刘建华介绍,目前,上海PHEV纯电行驶里程比例为65%。尽管这一比例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相较于纯电动汽车而言,PHEV的纯电使用率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利用“技术之便”在用车环节滋生诸多乱象的事实,也使很多地方政府以及业内专家对PHEV在实际使用环节是否能够达到新能源汽车真正节能环保的目的心存质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PHEV的市场推广。

■ 质疑声中仍有市场

那么,政策支持力度不强、使用环节存在乱象的PHEV,真的没有希望了吗?答案似乎并非如此。

“PHEV仍将是全球新能源私家车的主流。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使用环境下,PHEV仍然是实现汽车全面电动化的最佳过渡技术路径,这一判断,已经在包括欧洲、美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及区域市场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印证。”作为PHEV的支持者,王传福坚称。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也认为,PHEV有光明的未来。“PHEV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北京,纯电动车型有比较理想的销售环境,而在上海,PHEV相对来说市场需求更大。从市场长远需求看,我认为两种技术或者两种产品的并存是必需的,所以宝马也会同时推进纯电动车型以及PHEV的发展。”他说,“毕竟在目前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没有较大突破之前,PHEV还是拥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电动机和传统内燃机的交换使用,使得它的续驶里程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日常使用需求。所以在目前市场情况下,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同时推进纯电动以及PHEV的发展,这样才会让我们更适应现在市场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车企,都在PHEV领域纷纷展开布局。“双积分”政策规定,PHEV占有一定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这也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推广PHEV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7年底,包括宝马、捷豹路虎在内的高档车品牌都相继推出了PHEV车型。保时捷北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泽尔纳甚至预测,到2025年,保时捷全球销量的一半将来自PHEV车型,奥迪预测的这一比例为25%。

2017年以来,国产PHEV新车型也不断涌现,包括吉利、传祺、长安、汉腾、红旗等自主品牌车企纷纷推出PHEV新品,使国内PHEV市场的阵容开始壮大,告别了此前只有比亚迪和上汽拥有PHEV的“单调”局面。此外,随着奔驰、宝马、沃尔沃等外资车企将PHEV车型的持续导入,未来国内PHEV的消费选择将更加多元化。

据了解,在美国,丰田普锐斯、雪佛兰沃蓝达、克莱斯勒、MINI、现代索纳塔、本田、宝马、福特、奔驰、保时捷卡宴等企业及品牌都有PHEV热销车型,而这些品牌几乎在中国都有合资公司,一旦旗下PHEV车型导入中国市场,势必将对推动PHEV的市场反弹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PHEV的确是有效选择。”董扬说,“一方面,PHEV技术较为成熟,成本增加相对较少且节能效果明显;另一方面,PHEV产业化条件要求相对较低,不需要另建基础设施。通过PHEV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系统及零部件工程化技术,为纯电动汽车发展奠定基础。”他还强调,纯电动汽车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毋庸置疑,但受限于高成本、缺少核心技术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仍需不断攻关和健全,短期内恐难以普及。在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混合动力技术也是一种先进的节能技术,同样可以有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王子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双积分”政策的落地,PHEV或将迎来更好的市场契机。

“虽然目前北京市场只有1500辆PHEV,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没有补贴、牌照支持下仍然有北京的消费者选择购买PHEV,足以引起车企及行业重视。在补贴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后,PHEV很可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 能否化被动为主动?

不受政策优待但仍有市场潜力的PHEV,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摆脱当下的“非主流之困”?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认为,新能源汽车一定要摆脱政策依赖才能真正健康发展。而PHEV作为一个不惧里程忧虑的产品,其完全可以率先摆脱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开启市场化进程,真正用产品实力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

在新能源汽车即将告别“政策市”向以市场驱动转变的关键期,作为有续驶里程先天优势的PHEV,应该有率先摆脱政策依赖的勇气和担当。有观点认为,一方面叫喊着PHEV有实力满足私人消费市场需求,一方面又抱怨政策没有给予PHEV公平待遇,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既然有实力满足市场需求,那么完全可以通过技术、产品实力满足消费市场,这才是企业自信的表现。

事实上,以续驶里程为代表的产品性能和经济性是衡量新能源汽车能否市场化的两大先决条件,在PHEV身上,第一个因素是满足的,目前看,其最大障碍还是产品本身的经济性。记者通过对比美国市场热销的PHEV发现,除高档品牌之外的大部分车型都与普通B级车的价格基本持平,相较传统燃油车并没有太大差距,消费者之所以购买,很大程度是对其品牌力、产品力的认可,而不仅仅是因为其新能源汽车的属性,这一点,正是国内很多品牌的短板。同样一款车,PHEV是传统燃油车售价的130%甚至更高,并没有突出的价格优势。因此,在国内,PHEV在加速市场化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在摆脱政策依赖的基础上,仍需迈过包括价格偏高、纯电行驶率偏低在内的多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