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电动汽车市场将达到临界点 2030年销量将达2100万辆(2)

图3显示了关于纯电动汽车的四个最重要的客户关注点:驾驶里程、成本溢价、基础设施的匮乏和漫长的充电时间。了解这些领域中的技术进步以及不断变

图3显示了关于纯电动汽车的四个最重要的客户关注点:驾驶里程、成本溢价、基础设施的匮乏和漫长的充电时间。了解这些领域中的技术进步以及不断变化的客户期望,能帮助我们了解客户的担忧何时能得到缓解。

电动汽车

图表3:全球主要市场的消费者针对电动汽车的不同顾虑;左侧自上而下分别为驾驶里程、成本溢价、充电时间、电池技术安全性、我想要的车型中不提供纯电动的动力总成(例如SUV和卡车)、我喜欢的品牌没有电动版本

顾虑一:驾驶里程

随着下一代纯电动汽车的推出,德勤预计,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将成为历史。这是因为计划中的新款纯电动汽车的驾驶里程可与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驾驶里程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提升。

电动汽车

图表4:全球各大知名品牌下一代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该图表根据企业的公开数据制定下一代纯电动汽车里程说明:

优化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化学反应,引进新型电池材料,改善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放电性能和热性能。

电池管理系统的进步也将有助于延长车辆里程,同时提高安全性、延长电池寿命。

通过使用新材料、改进电池包设计和优化冷却系统,提升电池组的能量密度,提高车辆的行驶里程。

车辆和电池组的重量不断降低,电动汽车的里程也将逐步改善。

2030年以后新的突破和技术,如锂空气、替代性金属离子化学物质、固态电池技术和高能量电容器,也可能在未来8至10年内提升汽车行驶里程。

顾虑二:成本溢价

如果消费者能够克服“里程焦虑”以及对充电时间和基础设施的顾虑,成本就成为电动汽车普及最主要的障碍。届时,不同企业间不同的拥车成本和车辆终身成本就成为一大卖点。

在电动汽车技术和经济规模的推动下,纯电动汽车的成本会逐渐下降。

如图表5所示,在英国,假设续航里程为400Km,功率为120 PS,纯电动汽车能获得3500英镑的政府补贴和越来越多的税收优惠,消费者拥有一辆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成本线每年会逐渐靠拢,并于2021年交叉。如果英国政府的财政补贴结束,这一交叉将在2024年实现。

电动汽车

图表5:在英国消费者每年的拥车成本;上图数据假设车辆每年的里程为7900英里,基于量产的紧凑型车5年的平均拥车成本计算得来,反映出英国消费者在不同年份持有纯电动汽车、燃油车的成本变化

顾虑三: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缺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首先,下一代纯电动汽车拥有更高的里程,能够满足消费者从住宅区到工作区日常通勤的需要。第二,未来充电时间会大幅压缩,极速充电桩可以为更多纯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尽管这些因素能够帮助消费者减轻这些顾虑,但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家内充电设施无法为那些只在街边停车的汽车充电。同时,在某种情况下,长期的快速或者极速充电会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长远来看,这也降低了人们对车辆整体里程增长的预期。

顾虑四:充电时间

得益于电池技术的进步,未来十年,电动汽车在快充站内的充电时间会大幅下降。德勤预计,到2025年,60kwh的电池(续航里程约为322公里)充满到80%的时间将会缩短到30分钟。这一时间大部分消费者表示都可以接受。

制造业格局也在改变

政策、成本、驾驶时间、电池技术、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都将使纯电动汽车变得更具吸引力。届时,整个汽车市场也会有所响应。下一阶段,德勤将探索制造业新格局的改变如何迎合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需求并达到足够的产能。

电动汽车市场的供给侧

主机厂对市场的响应

全球几乎所有的主要的主机厂都已经宣布了针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宏伟计划。根据他们已经公开的计划,德勤对2030年全球的生产目标进行了估算。根据德勤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主要是纯电动汽车)的产量能达到3500万辆,如图6所示。

电动汽车

图表6:全球主要的主机厂和新势力的电动汽车产量预测

一些汽车新势力也给现有市场玩家带来很大威胁。这些新势力的市场份额总和会占据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最大的份额,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对于制造商而言,产能预测是一个重要流程。为了满足2030年的产能需求,他们必须在工厂、工具、设计、创新和人才等方面大举投资。即使是在初级阶段,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制造商们也会亏损很多钱。

预期差的出现

未来十年,由于很多主机厂都计划大幅增加电动汽车的产量,潜在汽车制造商的数量很不稳定。根据德勤的分析,到2030年,汽车行业的产能将比需求高出1400万辆。这种供需差还会持续扩大,如图表7所示。

电动汽车

图表7: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和行业供给

考虑到当今的产能预测与投资金额密切相关,错误的预测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严重的影响。考虑到这些因素,很多有影响力的主机厂在2030年以后还能否维持业务还很难说。很多电动汽车初创公司也很可能难以生存。

另外,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企业无疑也将面临一些商业模式的重要转变。

为了能在不断变化的汽车市场中存活下来,主机厂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新势力也必须攻克一些关键的障碍。下面,我们将评估企业能够获得成功的五个关键方面:品牌、客户体验、生产策略、人才、商业模式。